重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解题艺术
作者:甘肃省河西学院中文系 王锐 时间:2007/1/14 12:24: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1
解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解题是否到位,体现文本鉴赏能力的深浅程度。解题,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方法得当,才能收到实效。在笔者看来,解题时应留心下列原则。
1.合理取舍。不需解的就不解,勿使解题流于程式化;要解的就解透,从标题中领悟到作者的匠心。2.深入文本。充分认识标题和文本相互服务、有机融合的关系。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解题,才能通览深省,看得全、看得准,真正从解题中有所收获。3.多方探寻。挖掘标题的多重功用和丰富内涵,是解题的中心任务。从不同角度寻找解题的途径,重在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4.大胆创新。勿停留在表象认识上,满足于一知半解;勿人云亦云,缺乏个性化的新发现。
下面以高中语文课本的部分文章标题为例,作以剖析,望有所启示。按文体分四类。
一、小说
(一)《荷花淀》
1.点明故事的发生地。荷花淀是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景,也是人物活动的中心环境,使小说有明显的地域色彩。2.富含多层寓意:荷花淀是白洋淀军民保家卫国、驱逐侵略者的福地;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场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荷花淀是美丽的,战争却是残酷的,为捍卫美而进行的斗争同样是壮烈的、可歌可泣的。3.体现诗意柔美的艺术境界。荷花淀是小说中诗化的战争空间,祥和安宁冲淡了血腥厮杀,物我(荷花与妇女)相映成趣,显示出作者细腻柔婉的创作风格。4.引申思考:(1)试用与小说内容相关的词句替换标题,进一步体会作者命题的妙处;(2)以小说标题命名一个小说流派,足见其内涵的丰厚。结合标题,想一想你眼中的“荷花淀派”小说应有哪些特质?
(二)《项链》
1.贯穿故事情节的红线。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分别构成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叙事紧凑曲折,构思别致。2.人物性格发生转变的诱因。借项链前后女主人公爱面子,重形式,对丈夫和生活充满抱怨,好高骛远;丢项链后,为偿还项链她不得不学会吃苦、务实、精打细算过日子,少了几分幻想,多了几分沧桑,在磨砺中渐趋成熟,是脱去性格外衣后更真实自我的表现。3.引申思考:项链是装饰美的,却给女主人公带来后半生意想不到的劳累、辛苦。现今社会,女性为求美而整容亦时有惨剧发生,带来追悔莫及的负面效应。试想,美,到底该如何追求?
(三)《套中人》(或《装在套子里的人》)
1.点明所写对象和其性格特征。作者用比喻手法形象演绎出别里科夫保守、落后、自私、反动的个性基质,言简意赅,颇具讽刺意味。2.成为一类人的代名词,强化了作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标题超越了别里科夫本身,是黑暗反动时代维护旧制度、旧思想,扼杀新生事物,遭人鄙视者的广泛代称。小说一经产生,标题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语,魅力永存。3.预示小说的讽刺喜剧风格。正如标题中的比喻讽刺一样,小说中作者又用夸张放大的讽刺手法,多层次展现了别里科夫的“套中人”形象,让其出尽了洋相,笔调诙谐幽默,让人拍手称快。4.引申思考:“套中人”的可怕在于不但把自己装在“套中”,还想把别人也拉进“套中”,一个社会腐烂的标志之一就是这类寄生者的群集。想想当今社会都有哪些形式的“套中人”,个人有“套中人”身上的影子吗?
二、散文
(一)《我的空中楼阁》
1.托物言志的形象明示。楼阁岂能建于空中?表明所写对象是作者虚拟的理想生活空间。文中的描写纯是虚设,作者无非是借此想象来表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向往。2.含多层象征寓意:寄托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渴慕和对城市世俗生活的厌倦;精神追求和现实生活的差距、矛盾永远依存,自足中不乏失意;倡导和呼唤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3.引申思考:当地球被滥垦、滥伐,“文身”得千疮百孔时,当代人心中构建的“空中楼阁”是在现实中泯灭还是复活,人类该何去何存?“我的空中楼阁”不啻为一种标题式的提醒。借此谈谈该文的现实意义。
(二)《故都的秋》
1.点明所写景物和文体特征。时空定位,一目了然,用语简洁。2.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故,有怀旧的色彩;秋,有感伤的气息,与文中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自然融为一体。标题朴实、凝重,用情深沉、真挚,饱含无限眷恋之意。3.引申思考:以该标题为例,谈谈好的文章标题应具备的要素。
(三)《琐忆》
1.明示文体特征──追忆性叙事散文。犹如打开尘封的老照片,回忆中的镜头一幕幕浮现眼前,真切隽永,让人难以忘怀。2.预示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叙事艺术。“琐”,细而碎之意;“琐忆”,即通过追忆和鲁迅先生的几次交往、谈话,表现先生伟大的人格。3.引申思考:“琐忆”写大人物,切入点却是小事件,情真意切,引人共鸣。与该标题在写法上相类似的文章标题还有哪些?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诗歌
(一)《再别康桥》
1.点明是一首抒情诗。即诗人别离康桥时抒写的心曲。2.饱含依依惜别之情。“再”字意蕴深沉,康桥在诗人心目中的位置弥足珍贵,颇让人玩味。3.引申思考:多数读者认识徐志摩均源于《再别康桥》,由此,二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桥也因此诗在国人心中驻足。一篇优秀作品可成就一位作家,而标题也就成为作家最有标志性的称号。试就此举例谈谈。
(二)《死水》
1.托物言志的主意象。诗人着力描摹“死水”的肮脏、腐败、丑恶,诅咒它的绝望,借此抒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2.含多层象征寓意:暗喻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军阀混战下,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的黑暗社会;暗喻诗人留美期间,表面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美国社会;暗喻反动、腐朽的北洋政府,等等。3.引申思考:“死水”不只是凋敝、破败社会的形象写照,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在看似充满生机的虚假繁荣下,掩饰不住的腐朽和堕落,这样的社会更像一沟色彩斑斓的“死水”,更让人怵目惊心。就此,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四、戏剧
(一)《窦娥冤》
1.点明戏剧的主人公及主要故事。全剧围绕窦娥之冤,即遭诬蒙冤、赴刑咒冤、魂魄诉冤、报仇洗冤等情节,塑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形象。2.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窦娥无辜受冤,皆因官治腐败,社会暗无天日,百姓有理无处诉冤,备受蹂躏屈辱。即使是一位弱女子,也不得不起来抗争。剧作有强烈的社会意义。3.引申思考: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吏治和法治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为官不仁,法治自然污浊,窦娥之冤也就在所难免。现今社会,仍有不少官治干预法治的丑闻,滥用手中权力肆意践踏国家法律。就此,谈谈你对国家法治的认识。
(二)《雷雨》
1.故事情节的“矛盾体现物”。“雷雨”是剧中人物命运发生突变的关键“道具”,也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走向毁灭的助推器。2.含多层象征寓意:是作者困陷昏暗、腐恶的社会中,发出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希望一场激情澎湃的“雷雨”,洗去时代的罪恶和个人的平庸,直面新生活;“雷雨”的光电在刹那间撕裂阴云密布的夜空,照彻黑漆漆的夜色,作者借此曝光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生活和自私、残忍的反动本性,电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昭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3.引申思考:“雷雨”是一个时代呐喊,给黑暗中挣扎、摸索的一代人前进中的力量和光明。就此,谈谈这一象征性标题的历史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