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
作者:傅博 时间:2007/1/15 12:07: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86
一、根本途径
以身作则,用爱心和真诚去感人育情,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根本途径。
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也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自己都缺乏教养,谈教育孩子简直是瞎扯,……”教师良好的道德,理智的行为,美的仪态和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诚信相待,对班级、对学校高度负责的表率行为,对学生最具影响力。学生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和情感价值观等,主要是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而形成的。学生对教师人格的耳濡目染,远胜于其他的外物作用。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教师导语所定下的感情基调作用,审美化语言的美感作用,情感化语言的“以情激情”作用,喜怒哀乐表情的传神作用,等等,虽然这些也都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二、一般途径
笔者在此略举几条,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1.强化感情朗读
感情朗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比如,反复感情朗读《曹刿论战》全文,就能认识到曹刿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本思想的难能可贵;反复感情朗读《孔乙己》的有关片段,就能体会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并找到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另一重要原因——悲剧性格;反复感情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卜算子.咏梅》、《蝈蝈与蛐蛐》等等中外古今诗词,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美、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2.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语文活动
(1)编演课本剧或者针对性强的情景短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语文要“注重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最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的,首推编演课本剧和针对性较强的情景短剧。因为:①这是语文课中学生最乐意上的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既满足了扮演者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又满足了其他学生欣赏美的欲望;②在这样的活动中,扮演者的思想往往比较放松,容易感情投入地自然进入“角色”,进行角色加工。而他们进行角色加工的过程,正是一种自我除“垢”纳“芳”过程;③由于这样的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在这特殊环境中的其他进入情境者,大都“警惕性”不高,往往容易失去现时真实的“我”而被活动内容所左右,他们身上的某些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净化”了,诚所谓“润物细无声”。
(2)结合课文讲故事
让学生结合课文讲故事,最好是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在家庭生活及学习生活中的道德故事,或者责任故事,理智故事,审美故事。采用这种方式颇见效,这是因为:①学生之间是最容易沟通的(换句话说,学生最听学生的话),而开展讲故事活动就是他们相互沟通的极好方式之一。通过学生之口去正面影响其他的学生,远比教师的话要起作用,其效力也是相对持久的;②好的故事颇具感化功能。狄更斯曾经说过:“感化在效果方面,自古以来都比由偏见、愚昧和残酷而发明的腰衣、手铐、脚镣不止大一百倍”。长期坚持下去,他们的积极情感就可能“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3)诗文诵读竞赛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相当注意训练学生的语感,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与感悟能力。开展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教师通过变换一种方式,去巩固学生不断发展起来的积极情感和良好个性。学生在平时的朗读中体验了真善美,体验了人生的义务、责任和价值,这时候通过自己用“心”和“情”的诵读,将那些美好的事物再现出来,再次感动自己,也再次感染他人,不用笔者举例,其效果也是可以想象的。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这样的活动,与其他形式的语文活动交叉进行,会使学生们变得更踏实,更坦然,更坚强,更自信,每天都以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情绪去挑战困难,挑战自我,展示生命的价值。
(4)诗文创作竞赛
诗文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宣泄。开展诗文创作竞赛活动,能使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高涨,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激情宣泄出来。笔者在最近一年通过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增加了他们练笔的机会,又向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抒发真情的空间。在我的百来名学生中,陆续在市级、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已经有十余名,更不用说在校刊上发表的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