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主旨例谈
从2002年开始,江苏省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从此,考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大幅下滑,究其原因,除表达方面存在着不准确不到位等问题外,对诗歌主旨的正确把握也存在着问题。把诗歌的主旨都理解错了,表达再准确再流畅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如何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呢?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实例来谈一谈。
首先,从作品本身出发,抓“诗眼”。一首诗,总有一两句表现诗歌主旨的语句,这些诗句一般或议论或抒情。短诗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前两句客观地描述观庐山的感觉,后两句就是作者从此行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这两句应视为这首诗的主旨。长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前面极写梦境之美,结尾处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之情。这样的句子就是诗歌的主旨句。我们一旦准确地抓住了这样的句子,那么这首诗的主题也就很好把握了。
其次,注意诗歌的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题材相同的诗,由于作者的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主题立意。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两首咏梅词,作者分别是陆游和毛泽东,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词中表现出的主旨相去甚远。此外,注意诗歌的作者,还可避免从字面上误解诗歌主旨。古人写诗,为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常会借他人之口发表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特别是会借一个女子的口吻说话。在这种时候,你如果不注意作者的话,就有可能误解作品内容主旨,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如《闺意上张水部》( 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还无。”看内容是一首表现一女子在新婚第二天拜见公婆前的娇羞之态和小心翼翼的心理。但如果你能结合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唐代人在考功名之前,都要向当时有名望的人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期能够先得到他们的赏识并请他们帮自己到主考管大人那里推荐一下,求个好印象。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献上自己的文章久不得消息的情况下探问结果的小诗,你看写得多么委婉、曲折!倘若不注意作者,就有可能曲解诗意并闹出笑话。
第三,关注诗歌的标题。如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猛一看,以为是一首写水塘的诗,你如再看一看标题“观书有感”,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揭示生活、学习、做学问特别是写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的。再如1998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干要求选出对诗中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C项的解说是这样的:“‘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答案就是这一项。为什么呢?“少”有两种读音,那至少有两种解释:①读上声,形容词,与“多”相对;②读去声,作“年少”、“小时候”讲。到底作哪一种意思讲,这就离不开标题了。标题题的是“幽居”,显然,这里“少”应取上述第①个意项。由此就可以判断C项解说错了,那它就是我们要选的正确答案。
还有,不可放过注释。
有一道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这个注释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所以,尽管诗中鸟语花香,但这里作者抒发的是一种被流放的“边愁”,那鸟语花香是作者以乐景反衬哀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综上所述,正确把握诗歌主旨,应从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我们在考场上才能左右逢援,得心应手,正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使考试题目迎刃而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