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收尾艺术

作者:旧县中学 何玉文  时间:2007/1/17 9:00: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9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作文章应“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余音有余。”意思是说,作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应响亮、精彩。笔者作为语文教师认为作文章如此,授课更是如此,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抓好引导的环节,更要重视收尾的艺术  
  一、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点回顾    
  归纳总结是教学艺术中常用的收尾方法,它要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系统的归纳,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又可以对本课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回顾、加深印象。如在上完《苏州园林》一文可这样进行归纳总结:叶老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作者采用总分的结构,七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这样一来,既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强调了学习说明文时应注意的几个知识点,即说明对象、说明中心、说明顺序,可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归纳总结既可以让教师做,也可以由学生完成,要因“文”而异,因势利导。
  二、激发情感,追求文道结合
  教师在结束课文内容之时,若能运用优美的文辞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则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教授《斑羚飞渡》一文时进行了这样的收尾:“老斑羚为了拯救自己的种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为年青一代构筑了一座生命的天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动物的这种精神足以笑傲山林、笑傲尘世,那么就让它们与人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拥有一个美丽的家园吧!”这样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结语,既熏陶了学生,又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感受中自觉树立起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三、 延伸发散,丰富课外阅读
  笔者一直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只是一堂课的结束,而是把结束作为一种新的开始,即把收尾作为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的桥梁,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加以延伸和扩展,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如第一册的第二单元全都是描写四季的散文,在教授《秋色赋》时,我就引用了郁达夫的力作《故都的秋》中的这样一句:“这北国的秋天,若能留得住的话,我宁愿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学生听后兴趣盎然,纷纷向我借阅或了解这篇课文,并在后来的作文中出现了类似的仿写。而在上完朱自清的《春》时,我又教给学生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的名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听罢,学生大都能够主动记下并 牢记于心。这样的发散式收尾,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由此及彼的知识延伸。
  四、 幽默收尾,提高学生兴趣
  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妙答常会令学生留连忘返,意犹未尽。长此以往,更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美国乔治可许也说过:“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偶而会由于一些偶发因素而耽误了时间,一堂课的内容并未结束而下课铃却及时敲响,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和诙谐。我常这样解围:“同学们听课的情绪高昂,让我不忍离去。”或者“时间老人总是那么步履匆匆,让我稍等一会再和大家见面。”诸如此类的收尾语言,既为自己解除了尴尬,又能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这堂课。经常使用幽默的语言,会使爱上语文课、想上语文课。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收尾要求教师做到因文而异,讲究形式多样,注重生动活泼。诚如此,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就能使语文教育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