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也,心不伤——赏析《大雁之歌》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0/2 18:45: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872
初读席慕蓉先生的《大雁之歌》,并没有感觉有动人心弦之处。然席先生却“忽然停顿了下来,哽咽不语。”以致“泪水随着歌声纷纷落下,不能遏止”。让我顿生疑惑,继而觉得席先生感情丰富抑或矫揉造作。
三年以后,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看到了这篇文章,不知不觉中,我又读出了另一番滋味。
大雁与老人的对话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和自己灵魂的对话,大雁放弃那优裕的环境,千里迢迢不就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吧?这个梦是他梦中的故乡,是他执著的根,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你也许会问大雁累吗?我回告诉你,大雁不累,他用梦想托起自己飞翔的翅膀。
你也许会问老人泪流满面一定很痛苦吧,其实老人并不痛苦,他用梦想谱写一生的歌谣,他们都是有福了,他们心有所系,心有所系的人是快乐的。
他们从“心里最痛的地方”唱出最甜的歌。雁阵惊寒,声留
凡高用最痛的心,画出世上最珍贵的画,他就像自己画的一幅画――《农夫的鞋子》中那双破旧的鞋子。虽然被踩在脚下,却用最真实的心贴近大地,用宝贵的生命捍卫梦想。
海子用最痛的心,写出最诗意的诗,他就像自己写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永远是迎着梦想,带着最虔诚的心走进诗歌的王国,把最真挚的生命化成诗歌的内核。
这些永远数不尽的“大雁”啊!谁不会为你落泪啊!
大雁是老人的灵魂,“老人”却是老人真实的存在。
他难以摆脱的是“时光不休止的循环。”
多少人,梦未尽,“身老沧州”留下“满襟”遗憾。
谁也不能逃脱无情的自然法则。
席先生是用这篇短短的散文来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怎能不泪流满面。
感动了他自己也感动了他的灵魂!
老人和大雁的对话昭示着一个不变的真理:人的生命是为梦想而存在。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席先生的用心良苦不仅仅在此,他期待着生命的延续。
散文最后一句话,虽然是问句,我读出的不是迷茫,不是绝望,而是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和企盼。象征执著精神的大雁,诠释着一种生命状态。这大雁年年都会来,年年不同,又年年相同,个体在这似曾相识中匆匆流过。
大雁再回草原,正是呼唤着像老人一样的人,再来和他对话。
《大雁之歌》是一种感动,是一种呼唤,是一种灵魂的赞歌。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要诗意的栖居,用什么来建构人类精神的家园呢?
席先生的这篇散文给了我最准确的回答!
为了席先生的期待,雁过也,不伤心!
附《大雁之歌》原文
大雁的歌
席慕蓉
“大雁啊!大雁!不是我自己愿意变老的,实在是这时光无止尽地循环,让我不得不老去的啊!”
这是蒙古草原上的一首歌,据说是从17世纪末就开始流传的民谣。
老人在草原上看见飞过的大雁,觉得似曾相识,不禁仰首问它:
“大雁啊!大雁!那有着碧蓝海洋围绕的南方,是多么温暖和美丽,你为什么不在那里长久停留?非要千里迢迢地飞回来呢?”
大雁听见了,就低飞下来回答:
“春天花开了,草原就是幸福的天地,有一种呼唤带领我们回到家乡。”
老人俯首行礼,表示欢迎和祝福。大雁正要展翅飞离,忽然又回头轻声询问:
“我记得你原来是个多么年轻的少年啊!怎么变得这么老了呢?”
老人长叹一声说:
“大雁啊!大雁!不是我自己愿意变老的,实在是这时光无止境地循环,让我不得不老去的啊!”
我是在前年春天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在台北中广的录音室里,从蒙古来的巴达拉老先生应邀演唱几首蒙古民谣。每唱一首,他都要先向我解说歌词的大意,好让我能向听众作简短的介绍。帮我们两人翻译的杜布与巴雅尔,在翻译到这首歌最后一段的时候,忽然停顿了下来,哽咽不语。
这位朋友处事一向沉稳,我很少看到他这样失态过,不禁有点惊讶。可是,在几秒钟之后,等到他终于把最后一段歌词翻译出来的时候,就轮到我哽咽失声了。
“大雁啊!大雁!不是我自己愿意变老的,实在是这时光无止尽地循环,让我不得不老去的啊!”
老先生站在录音室中间,穿着蒙古长袍,仰首高歌,好像就是那个站在草原上的老人,仿佛空中真有大雁飞来与应答,高亢苍凉的歌声,唱出了生命的疼痛与无奈。我的泪水随着歌声纷纷落下,不能遏止。
每一首曾流传下来的歌,应该都是从我们心里最痛的地方唱出来的吧?
巴达拉老先生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在草原上采集与传授蒙古民谣,他说:
“我想,人活着总有些天真的理想。这么美丽的歌谣既然是祖先从心里面唱出来给我们听的,那么,就让我们再把它唱进子孙的心里面去吧。”
去年8月,巴达拉老先生因为急病在乌兰巴托逝世。我一直想向他表达的谢意,以及台北的朋友们想为他录制专集的心愿,如今都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当大雁再飞回到北方去的时候,草原上有谁能够再回答它呢?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