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语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作者:徐州市贾汪区建平求知中学 孙茂响| 时间:2004/10/4 20:00:16 来源:原创 人气:10539
一、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
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的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致,以神秘的口吻叙述百草园的神奇传说,突然语气变得沉重了,似乎神态黯淡下来,总结美女蛇的传说给自己的经验教训。叙述者似乎不愿沉浸在对世事艰辛可怕的回忆中,短暂的沉默之后,像小孩子忽然忘掉了不愉快,“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于是开始了眉飞色舞的讲述捕鸟的经历体验。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的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至此,叙述的语气趋于平淡,但平淡的叙述中也还有一些小波澜,一是兴奋的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遭到拒绝后,默默的但不服气的读书习字对课,小小的挫折之后言语又活泼起来,描述三味书屋的后园之乐。叙述人声鼎沸的读书之趣。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幽幽的吐出,仿佛有无限的怅惘,曲终幕落,还令人回味无穷。
二、构完整、环环相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就明确了本文的空间顺序和结构,课文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出下文的叙述。叙述内容全面,有自然的景象,有神秘的传说,有捕鸟的行动。叙述井然有序,随季节变化重点突出春冬的特色。
前后两部分之间,一段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紧密衔接起来。
“三味书屋”这一部分,主要叙述怪哉和读书两件事,由行礼过渡到对先生的介绍,由先生的渊博才有请教怪哉的尴尬,由先生的读书过渡到课内的游戏——描绣像,并由绘画的去向收拢回忆。
清晰的线索,完整的结构,表现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三、观察描写、精巧细致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的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与下文的美女蛇的传说一脉相承,写百草园的神秘。
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物静物描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描写了景物;目光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着表现了动物。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
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 ;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
四、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
文章出现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多达二三十种。动物: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斑蟊、蜈蚣,甚至传说中的怪哉这虫;静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竹筛、秕谷、腊梅、蝉蜕等等。这些事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为什么少年鲁迅知道那么多事物呢?这在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一个散文集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可知端倪。少年鲁迅特别喜欢绘图书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毛诗百物图考》。这些书籍以及他以后为父亲东奔西走问医抓药,再以后独立生活求学的经历见闻,为他后来的文学储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可见,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多识有这样几种途径:一是亲眼所见,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旅游观光中要用心观察、勤于识记、勇于请教;二是阅读书报。“文学的学习不应该离开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夸美纽斯);应该“把自己运用的词汇和词组同周围世界的各种鲜明的概念、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建立自己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语言系统。三是其他媒体,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展览、各种节庆活动,这些媒体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交流方式。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向大师学习,观察、识记、理解、运用,才能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熟练我们的语言技巧。
文章评论
共有 17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