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不应该拒绝平静

作者:江苏常州新桥中学 刘 成  时间:2007/1/29 19:18: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29
  前几天到市里参加了一次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一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教学流程简洁清晰:一、整体感知;二、思考探讨;三、尾声。在评课的时候,一些老师认为,本堂课气氛比较沉闷,缺乏高潮。并且他们还指出,之所以没有形成高潮,是因为老师没有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有深度的认知。
  当时,我与他们形成了很大的分歧。如果单从课堂气氛这一点来看,我承认,这堂课确实没有出现过以往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那种高潮:笑语盈耳,争鸣沸腾,掌声如潮……那么,这堂课是否真的缺乏高潮呢?首先我不得不反问:“什么才算得上高潮?”在一些追求“高潮”的课堂上,我们看见,所谓的高潮往往是由一句笑话,一个滑稽的动作,或者老师的煽情引发的。这样的高潮,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片人造浪涛而已。我认为,真正的课堂高潮,应该出现在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因为问题的预设和知识的生成主要就是在这一部分来完成的,是否算得上高潮,还要看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是否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地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和经验交流,并在个体思考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情感上有所体验,认知上有所收获,价值评判上有所取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堂课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教学流程的第二个环节,这是思维认知上的高潮!教师预设了三个问题:1、对于这些眼泪,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有什么变化?2、文章标题为《泪珠与珍珠》,如何理解“泪珠”与“珍珠”二者之间的关系?3、这篇文章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点?显然,问题预设的出发点就是“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于“过程和方法”,老师也明确了,一是思考,二是探讨。这一部分也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在学生做了一定预习的基础之上,老师毫不吝啬地准备了15分钟的课堂时间来让学生完成这一学习的主体内容。在这15分钟的时间里,我们看见,学生先是独立思考,当自己的思考比较成熟之后,又在老师的倡导下,与同伴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探讨,为接下来的师生互动作了必要的铺垫。效果非常明显,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有近二十位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阐释认知和生发感慨。也许是由于散文本身情感深沉的特点以及执教老师个人风格的缘故,课堂气氛始终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之中。但理性的思维往往就是这么平静,氛围的平静也掩饰不住探究的深度,师生的思维触觉最终触摸到了文章的主旨——“我为芸芸众生而流泪,众生也会因我而流泪”的崇高人生境界,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至真至善至爱至美的人性的拷问和追寻!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尾声部分,这是一次情感的高潮。教师没有一言一语,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画,画面上是徐本禹那张经过放大了的满是泪痕的脸,再加上“感动中国”评委的评语以及敬一丹饱含感动的朗诵:“如果眼泪也是一笔财富,那他就是一个富有财富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执教的老师在此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收到了言尽意远的效果!当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思考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探讨交流,终于懂得了忧患磨难与人生的关系之后,他们探究的思维和关注的目光又被老师牵引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他们应该能够从徐本禹的泪水里真切地领悟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那种境界,从而达到了阅读与鉴赏的一个重要目的: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当画面消失的时候,课也就戛然而止了,但却给学生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和进一步思索的空间。虽然没有笑语,也没有掌声,在平静的理性思考和交流中,学生获得了独特的认知和体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鲜明的取向,这就是高潮!高潮不应该拒绝平静!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coco73 于01-29 23:46发表评论: 第1楼
  • 说的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平静中的高潮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