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多一些交流
作者:谢华 时间:2007/2/2 9:30:0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44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交流 对话 合作 学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可能由多个国家合作才能更为完善。“地球村”时代已经来到。的确,从人类的交往对话来看,许多以前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出现了:操着不同语言的日本人和非洲人会坐在一张咖啡桌前谈笑风生;势不两立的韩国和朝鲜运动员会手牵手走进运动场;来自不同国度的几名医生会同时为一名病人动手术;教授和技术工人会坐在一起商谈科技产业化进程……
正是基于这遍及全球的交往对话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事实证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还缺乏交往对话现状,要近快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我们必须大力倡导交往对话精神。
一、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教师要具备真正的平等精神。不管学生年纪大小,成绩好坏,都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言语,激发他们交往对话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利用位置、姿态、手势、口气等的变换来传达平等的信号。教师可以更多地离开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拉近师生距离;教师的教学姿态、手势、语气都要尽量做到平易近人,切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现在的语文课堂,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还仅仅局限于问问答答(谈话法)。是否可以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开师生座谈会,组织即兴师生辩论赛,开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的活动丰富师生对话的形式。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培养生生之间的交往对话精神,重在实践。一是在班级内建立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每节语文课都留起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要求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并开展小组间的竞争。二是有计划地开设一些综合性研究课程,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围绕某一课题展开有一定深度的交往对话。三是多开设活动性课程,如知识竞赛、辩论赛、广告表演、课本剧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团队精神,学会与人交流。形式多样的生生互动会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述出来,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消除惧怕于别人交往的心理,从而得到语言、思维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三、注重心灵交流,读者文本对话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能够成为这一“平凡过程”的领路人,是语文教师的幸运。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能当好这一领路人。教小说,我们似乎只知道教那干巴巴的人物、情节、环境;诗歌,除了让学生念经似的摇头背诵,就只能谈体裁、押韵等表面知识;散文则只分析“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等一些套话;戏剧本来就少得可怜,阅读也同样草率,通常只分析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
要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师本身也要有较高的阅读素养,要能不断地变换角度来解读作品。有时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来读解;有时我们要以教师的身份来讲解;有时我们又要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作一位十多岁的少年,看看从这个角度读作品会不会有新体会。而这并不简单。读了一辈子书的戴望舒先生也会有这样的感叹:“我和世界之间是墙,墙与我之间是灯,灯与我之间是书,书与我之间——是隔膜。”要真正实现读者与文本间的交往对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交往对话最主要的三种存在形式,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我一些交流,才能一步步接近我们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钟祖荣 教育科技出版社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育展望》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细则一百讲》 张楚廷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阅读: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 汪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