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阅读教学的读写训练

作者: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 陈国庆  时间:2007/2/4 3:26: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33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在堂上好像什么都听懂,但到了测验考试时,又好像什么都不懂,不懂得用自己的语言作答,不懂得按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也不会写出好的作文。
  其实,这正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读写分离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读”,不重“写”,“读”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中,但“写”往往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甚至可有可无的状态中。
  毫无疑问,有些教师仍然是沿袭过去的一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喋喋不休,名义上是说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什么“点拨”,什么“讨论”,实则牵住学生的鼻子按照老师的意图向前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彻底摈弃这种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所有的学生不仅要参与到阅读中去,还要自主地参与到写的训练中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有关专家指出,语言---思想---语言,这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里说的“读”就是阅读与鉴赏,“写”就是写作,它包括了语言运用和作文,属于表达交流的范畴。读和写是学生的两种最主要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板块,并且加大了主观题的考查力度,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住阅读与写作教学这两大块。阅读与写作必须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不能偏废于一方。
  怎样读呢?《课标》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阅读应该让学生真正读进文本里头,真正地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原有知识与课文对话,建构课文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象征式地让学生浏览一下课文,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诱导学生进行鉴赏。这样的阅读教学,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也许连这篇课文讲什么内容还未来得及思考,又怎样去鉴赏呢?因此,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需要,符合他们的期盼视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是影响他们的个体阅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体悟态度,不能生硬直接地灌输“教参”的现成结论,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期待视线,引导学生去解读、体味作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而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意见,这样就可以使阅读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而且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阅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们把阅读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使阅读成为他们智慧、灵感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新课标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般说来,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和理解;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是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要提高语文能力,读写两者不可偏废。要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感悟文意,领会体验文情以外,更要十分注重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上,读写之间既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的被动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由写促进读的主动过程,而是一个读写结合兼容共生的动态过程。从总体上看,读写训练是从表达的需要走向表达的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读写训练应是环环相扣,呈现往复上升的动态特点。用笔写是一个将自己的表达意向、表达意图生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就是由内部言语生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在用笔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开动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重温自己对文本的审美感受,消除内部言语表现为外部言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使书面语言表达与内心表达的意向相吻合,这其实是进一步的阅读审美活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构成语文素养的要素很多,但语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离不开读和写(当然还有听和说)。读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得到体验感悟。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
  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真的不用讲那么多,更不用满堂灌,其实,老师讲得再多,灌得再多也没有用,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但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东西,始终不会记忆牢固,更不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一些学生也曾反映,读起来好象明白,但执起笔来又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样组织文字答案。因此,教师与其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如省下气力,让学生读,让学生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就要执笔,执笔就要写字”的习惯。
  如何设计读写训练点?我认为,关键是增强读写的教学意识,用好文本。在读写训练中,就是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默写、叙写、仿写、改写、扩写和评写等,都可以成为读写的训练点,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默写,就是要求学生堂上背誦、即时默写文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如古代或者现、当代优秀的诗词散文,从而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同时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会自己阅读审美的过程。
  叙写,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文章的精粹及时地记录下来,便于自己从中反思生成言语审美感受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养成不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例如,学完了一篇课文,要求学生用200字或300字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仿写,就是要求学生以所读的语言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为自己的新的语言形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过程 。例如,可以仿写句子,也可以仿写段落等。
  改写,是鼓励和提倡学生对课文的言语形式、表达样式进行改编,使学生深入揣摩语言的意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可以改写课文的标题、结尾等,也可以把诗歌改写成散文等。
  扩写,就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文本的空白,进行二度创作。如,给课文题目添加必要的修饰成分,提取文本中的关键词,设置情境,扩展成一段话等。
  评写,就是要求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层面,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从某一点或几点切入,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让学生的感性知识有发挥的空间,兴趣情感有激活的契机。例如,点评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艺术构思等。
  续写, 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对一些言尽而意不尽的文章,续写一个结尾。这种训练适合于小说、散文等文学类的文体。
  摹写,就是另选话题,要求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技巧,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根据古代诗词赋的景物描写文字,描摹成一幅生活图景,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补写,就是要求学生依据全文主旨,补充一下原文中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这种补写,可以是在文段中间进行,也可以是在文章末尾进行,但无论怎样,学生都要认真研读课本,领会原文的精粹,才能准确合理写出有关文字。
  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文的分析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读写训练,结果,造成了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既不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也不会在读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悟。现在,我们进行语文读写教改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让学生学会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的相关信息,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