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复习攻略

作者:佚名  时间:2007/2/10 22:12: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5
  现代文阅读,在历年高考中,年年都考,可以说是非常稳定的一大考试板块,这一部分得分率的高低,关系到高考成绩的好坏,所以,这一部分应该作为高考复习的重点。《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能读懂社科文、科技文和文学作品。针对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第二卷的阅读部分以文学作品为主,而文学作品的四种体裁中,还是以散文最常见。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2007年语文高考分必考题与选考题,而选考题会出两篇文章,由考生选择一篇作答,其中一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篇是实用性文本阅读。考试的形式变了,但散文出现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而且分数还会有所增加。那么,散文该如何复习呢? 散文有它区别于其它体裁的特征,复习时,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方。下面就以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报秋》一文为例,来谈一谈文学作品中散文的复习方法。
  一、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就是说,文章的材料比较多,看起来也比较散,但是,这些材料都是紧紧地围绕主题来组织的。《报秋》一文也具备这样的特点。不过它的主旨还是不难把握的。它通过“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由此可见,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把握了这一主旨,我们就可以轻易判断,第30题的B选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上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是错误的选项。
  二、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如今的高考不像以前那样,要求考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各部分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必理清文章的脉络,可以不划分它的结构层次。因为一篇文章的脉络层次弄清楚了,说明你对这篇文章基本上读懂了。所以说,“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比如《报秋》一文,它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的: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是“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感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态度。读懂了这一点,就能够明白,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写,态度是积极的,那就是在飞逝的时光中,我们不能虚度年华。这样做,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利于答题。
  三、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在答题的时候,有些问题可以在某一段或某几段中找到相关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概括,有时甚至可以找到句子或者词语来直接作答。所以“检索范围,准确摘取”的工夫还真非练不可。如第27题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在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这是说时间过得真快,快得让人吃惊,实际上就是回答了第(1)题所提出的问题。由于括号里注明“不超过8个字”,我们就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加工,删去“这花一开”,剩下“没几天便是立秋”,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答案了。要回答第(2)题,先得理解“怅然”一词的意思(形容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再在文章中检索,因为题干有“联系全文看”,所以不能把眼光死死地盯住第一自然段。什么地方提到这个意思呢?第六自然段中就有“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有一句话“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这正是答案所在。因为括号里注明“不超过10个字”,我们就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加工,删去“秋是”“的”“我”“是”等词,剩下“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这也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四、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对字数要求的少了,甚至没有了,但解答这类试题时,依然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五、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如下几种:比喻、拟人、反衬、对比、反复、排比、象征等。如第28题问“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三自然段中就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第四自然段中写道“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太阳花来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这里考的就是“反衬”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再如第29题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对“反复”手法的考查,这类问题,在答的时候应注意从两方面作答,先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回答这用的是什么表达技巧,再从表达效果上分析,这样的表达技巧能达到什么效果,或者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好些考生只注视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这就造成答案不完整,也是失分的原因。
  再比如,第30题的E项“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它几种花不同的香味。”考查了“比较”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不仅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经常考查,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也是经常出现的,而对于表现手法,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老师要告诉学生重视“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通过上述方法,本年度高考题中的几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而且是比较完美地解决。高考的试题多少发生了变化,如多项选择题的时有时无,字数的限制与否,题数的多与少,分值的高与低等等。但是方法是不会变的,掌握了答题的方法,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与以往比较起来,变化较大,属探究性题,分值非常高,没有统一的答案,要求从四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探究味道,②有否言之有理,③会不会分析,④是否语言通顺流畅。而这样的题目以前是比较少训练的,所以加强这种类型题目的训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信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每个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都会有所提高,甚至是大幅度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自然,得分率就提高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