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教学中看传统文化的发展
作者:重庆市江津区聚奎中学校 马联菊 时间:2007/2/11 21:50: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34
目前,学校的语文教学就正在体现着这种危机: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对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是不够重视的。除了大的观念背景的原因之外,主要还是和当前的“应试教育”有关:每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只有两道小题,学生只需背背即可。所以整个高中三年,古典诗词的教学基本上被排除在语文教育内容之外。
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教学古典诗词,发扬传统文明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是诗的文化。
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是语言艺术形式留存下来的。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这也是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之间有一种可以代表的关系,所有过去文化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其实我们的古人把陶渊明叫做“诗隐”,李白叫做“诗仙”,王维叫做“诗佛”,杜甫叫做“诗圣”,李贺叫做“诗鬼”,就早已经在说明这层意思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上划分为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诗词作品对这三种思想传统的凝结和呈现还非常值得深入地发掘,特别值得从教育学以及文化传承的角度深入地加以把握。
这里,以教学王维的山水诗《鹿柴》、《山居秋暝》为例,说说怎样去发掘“诗的文化”。《鹿柴》,表面上看去,这是一首写得很精美,意思也十分简单的山水小诗,一般也都以山水诗的角度来欣赏。但就在它很简单的诗意的深处,沉积着诗人对佛家空、静禅理的体验。诗人经过禅理的修炼,安顿和“升华”了自己的心灵。可以这样说:正是一颗安顿以后的心灵,才让诗人发现了那样一种自然美,在那样一种又空灵、又细微的山水意境里沐浴着自己的灵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晚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水后面的这颗心,理当是我们最该关注的,因为这颗心的作用,山水才呈现出富有灵气的安宁,自然美才被真切地感觉。所以,这首诗其实是通过最简单的字面、最短小的篇幅告诉我们:自然界中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灵境;生命还可以在这样的“简单”当中,真实地享受生命原本就渴望,就应该享有的宁静。
和它相比,《山居秋暝》一诗,却是透过山水画面给我们呈示一种“大欢乐”的心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洋溢在诗句当中的,是诗人由衷的喜悦。为什么说它呈现的是一种“大欢乐”呢?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四句,会发现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融洽。空山的一切因为新雨的沐浴,变得清新,更富有生气。这四句诗好像是四幅画面,或者四个特写镜头连续出现,宁静与欢动呼映成趣,吸引着我们进入这个清新惬意的世界里来。而诗人自己也好像面对着自然本相,用心在和她交流着。结尾两句的叹息发自内心,好像在直接倾诉着喜悦之情。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在生命本质上注定要遭遇孤独的人,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自然和宇宙当中,真切地享受其中的欢乐,这欢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欢乐”即归心于自然的欢乐。
总起来看,这两首诗中的安宁和喜悦都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人对于大自然的态度同时也是生命的态度:视自然为有灵性的生命的存在,与之和谐相处,用之温暖自心,滋润自身。而这一点就已足够我们现代中国人来享用了。
二、诗词教学中的“文化感觉”。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抒情为它的民族性的表达方式,获取“最好的文化感觉”就是我们学习重点。语文教学是人的文化的培育活动,是左右影响着“做人”或者人之成长的教育行为,是一种陶冶精神,养成素质的,以“务虚”为主的教育过程。
所谓“文化感觉”,是因为以强调抒情性为传统的古典诗词,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条感觉的“系带”,它连接起个人、社会、并扩展到大自然。所以,现代人“接受”古典诗词,实际上就是在“接受”一种内涵丰富,立命安身的心理文化感觉。
语文学科因为它的文化教育的特性,它的最终成果应该表现在:它所培育的对象能够形成民族文化所期待的“人”的综合感觉,具有作为“人”的鲜明素质。中华文化的精品——古典诗词就是积淀着这种“最好”感觉的,用以培育“人”,给“人”打底的好材料。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这首诗的把握,著名学者沈祖棻先生在她的《唐人七绝诗浅释》里说:“其值得称说的地方是他虽然富贵而归故乡,但并没有庸俗地把那些为世俗所倾羡的情态写入诗中。他所反映的只是一个久客他乡的普通人的真实感情,这正是史籍中记载的贺知章旷达豪迈,不慕荣利的具体表现。基于这种性格,他在诗中就能以诙谐的语气,着重表现了那富有情趣的一刹那,从而冲淡了他内心里的迟暮之感。这首诗语言朴素,但却巧妙地表达了许多人所具有而又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加以表达的心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先生抓住人品这个重点,实际上就是抓住了这首诗的“闪光点”即诗人的“平常心”。本来他就是荣归故里,照项羽的话,或俗人的想法是:“富贵不还乡,如衣锦而夜行。”但是,这首诗里却传递出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感觉。而且是透过儿童的天真、顽皮,把这种感觉渲染出来。特别是“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一面是儿童的调皮,一面是诗人忽然之间的醒悟:哦!人生原不过是“做客”!这个“做客”的感觉是我们普通人非常容易产生共鸣的感觉。当一个人获得了这种“如客”的感觉以后,生命就会经常提醒我们:要活得大气一点,开朗一点。苏轼有《纵笔》诗:“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在做人的品性上,苏轼同样是旷达、豪放。但这首诗借写儿童的天真造成的误解来表达诗人的豁达的心态。所以从整体感觉效果来说,是误解带出的非常情趣,连同诗人的豁达一起传递给了我们。总之获取“最好的文化感觉”,这是我们今天看待古典诗词的时代价值,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
三、诗词教学的情感体验。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一个充满了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智慧的空间。笔者借用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这句话之所以非常重要,一是它否定了将这种教学知识化,工具化,教条局限化的做法。二是它特别强调这个教学过程的着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从诗词文学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生发”,应该是一个必须遵循的基本的教学原则。
联系实在的生活感觉,领会作品的文化感受,是笔者的教学感受。杜甫的《登高》一诗,人们的评价就花样百出:过去多认为是表现杜甫“叹老嗟悲”的消极情绪;明代的胡应鳞说它是“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今人赵昌平主编的《唐诗一百首》评点中说:“漂泊、多病、白发、潦倒,活画出一位忧国忧民的憔悴诗人形象。”如从这首诗的情感品质来仔细体会,顽强和命运相抗争的气息非常浓郁。简直可以说它是中国诗中的《命运交响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悲秋的意绪先是在写景的前四句里传递出来。之后是直接抒发因为这种意绪触发的悲怀。这是表层的感觉。在深层次里,重点要体会“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里洋溢的顽强不息的气息;“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的倔强不屈;“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的振奋不气馁。实际上,整首诗是按着一种回环往复的抒情路线展开,最后定音在:尽管如此艰难,我仍将振奋地生活下去——这样一个抗争感觉上。而这样一种情怀或感觉也才与老杜一生的个性精神相吻合。
那么,为什么一直人们会忽略这种“最好的感觉”呢?我们认为,很可能与“悲秋”传统心理有关。在中国文学史上,宋玉的《九章》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唱叹,这启开了古代文人,就影响来说,甚至我们这个民族悲秋的情感之河。本来,这是一个非常人性的自然的感觉,但是它“消极”,在简单提倡进取的社会教育氛围内,这种“消极”的情绪又是非常容易被看成一种不好的东西,最后变成了准忌讳的感情。所以,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躲闪它。现在我们要了解:在古人的生命感觉里面,它本来是非常的自然的,比如在这首诗里,悲秋是激励诗人的力量,也是诞生抗争精神的母床。如果杜甫象我们一样“忌讳”它,这首诗就不存在了。从人性最自然的情感出发,最后“锻炼”出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抗争命运,这才是《登高》诗的情感真相,也是我们教学时要汲取的感觉。例如讲解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自然诗人”。作品的“童趣”盎然,作品的语言通俗浅显。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这类作品的处理应该以唤醒感觉,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联想为主,并把给“亲近自然”的文化感受作为引导的方向。前面提到王维的山水诗,总不能给学生过多地灌输禅学,引导的目标也是朝着这个方向的深化,让学生感觉到:与自然亲近是古来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