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作者:姜堰市港口中学 叶平章| 时间:2004/10/7 19:40:00 来源:原创 人气:213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因而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
反思当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提问、分析、讲解成为课堂主旋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不能从情感层次上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这成为语文教学高投入、低收获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农村中学新一轮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阻碍。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思想,高举人文大旗,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民展。
一、学会说“不”
教师讲学生听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通病。教师以教参为依据,学生以教师讲解为标准答案,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丧失了个性,成了毫无生命意识的知识容器。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因循守旧,照搬教参,对课文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以自己对文本的探究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才有个性,学生才能从中学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东西。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学生将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剩下什么样的素质。”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赋予学生说“不”的权利,给予他们说“不”的勇气,是语文教学凸现人文性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说“不”。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疑问:⑴第35节“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与第37节“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中的“几乎”相矛盾。这是对文本内容的怀疑;⑵作者赞扬了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敢于负责、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是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伟人形象,学生却提出“他尊重别人的生命,却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是对生命尊严的亵渎。他在巨大灾难发生后选择死亡,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历史和人民的审判,是个典型的懦夫形象。”对于这两次“异样的声音”,我予以鼓励,加以引导,因为我觉得语文教学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它摆脱了过去学生沿着教师思路走的模式,摆脱了一个“调子”统治课堂的倾向。这不仅加深了文本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平等对话
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当走下“神坛”,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这是民主语文和人文语文理念的体现。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三、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中凸现人文关怀。这里我借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语:“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2004年9月8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