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美我心,情美你心——关于高中语文情感美教学
作者:韶关二中 陈真 时间:2007/3/1 22:17: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69
一、以情动情,以真求真。
“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批文以入情。”(于漪)教师必须钻研教学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情感。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情感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感悟、回味,就会使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获得升华!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当时怀有身孕的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信中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阐明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要服从于革命事业。当然,教这篇课文光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本人不妨换位思考,以即将与怀孕的妻子生离死别的丈夫的身份再来读这篇文章。那么那些往昔温馨的回忆:“后街之屋”、“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怎不令人依恋?那种深情的想象“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那种死后“吾灵尚依依旁汝”的许诺;那种“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的苦涩感慨;怎不令人断肠!而“以天下人为念”、“为天下人谋永福”.“吾牺牲百死而不辞”的坚定信念与抱负如何不令人击节扼腕呢?带着这样的感情去教学生,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所以,教师的用情一定要真挚。教师情真意切,才能诱发学生动真心,学起来才能深信不疑。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和鞭策,心灵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从而使情感变得更纯洁、更健康、更高尚,信念更充实、更崇高、更坚定。以真情动情感,确实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用语激情,挖掘深层意蕴。
教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即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将学生带入语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
(1)朗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实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声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而且,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常通过范读和指导学生美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我先通过低沉缓慢而富于情感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语境。《项脊轩志》是一篇全文笼罩着浓重悲情愁绪的课文,这是从与“项脊轩”相关联的作者的生活遭遇中产生出来的。通过听读,使学生体悟到归有光那种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于强烈的感怀的愁绪。然后请学生用平缓的语调在堂下反复的试读体味,再请个别学生读,老师在一旁指导并带领其他学生析读。课堂上这样轮番朗读后,学生越来越投入,逐渐感受到归有光那种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2)品读
品词、品句是语文课激情明理、思想渗透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离不开朗读、诵读,析词解句更离不开品读。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加以细细品味,才能被其深邃的思想内容所感染而最先进入角色,达到以情动情、以理育情的目的。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深入理解、以理育情,才能达到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效果。
1、深入理解、挖掘内涵。教师钻研教材时,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和露的关系,通过对课文中表露的情感挖掘出隐含的情感,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效果。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他的《我的母亲》一文中有那么一句“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面上反映内心的恐惧,更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情、有理,离不开学生的整体感知、深入领会、反复诵读。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教材人物、事件、故事情节基础上,应适时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从个性化、浅层次的形象中领悟到普遍化、深刻内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道理。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有那么一个情节: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最后这一句我让了三个学生来读。读完让其余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比较分析谁读地好?谁的语气最符合母亲当时的心情?结果学生通过反复体味,得出结论:母亲的这句“去吧,小子!”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包含着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三、境中育情,诱发审美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景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引入或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体验,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此,为了唤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相应的氛围,正确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1)、创造条件,达到“境”与“情”的完美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比如:我以一曲班德瑞的《春野》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这清灵优美的大自然的声息中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及亲情的回忆并导入课文“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有许多平平常常的人走过,有许多平平凡凡的事发生过,在这些平常又平凡的人与事当中,却有那么多真挚质朴的情感值得我们去体验去回味!在这里,让我们跟随一双充盈着幸福泪水的双眸,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那久别的故乡,去品味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目的就在于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境”创设得巧,“情”便激发得浓,“境”与“情”的完美结合是高超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2)、以史助情,引导入境。一般说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对文章所阐述的内涵产生强烈的感受。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真实史料来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很多老师在他的教学程序中都有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之类的介绍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时如果补充一些鲜活生动的史料则效果倍增。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上课前我便让学生查找这篇课文的相关资料。我先以问题导入:“预习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晋武帝司马炎急着要召李密入朝为官,而李密以祖母病重需要照料为由谢绝出仕。司马炎为何如此急迫呢?” 课堂上学生们因为早有准备所一个个跃跃欲试,师生一起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司马炎‘以孝治天下’,而李密是一个出名的孝子,朝廷要树典型人物:二是李密是蜀汉名臣谯周的门人,魏灭蜀时,谯周竭力主张刘禅投降,而李密是谯周的得意门生,司马炎对他另眼相待;三是李密曾任蜀国外交大臣,多次出访东吴,才能惊动江左。结束了上面的问题,我再次补充:“司马炎召李密入朝, 目的是为收买东吴人心,以减少灭吴的阻力。所以一时之间,‘诏书切峻’ ‘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先授职郎中,很快又提拔为太子洗马。如果李密这时拒绝赴命,就可能触怒晋武帝,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李密竟然以一篇不足500字的表章,让司马炎一改初衷,收回成命,而且赐奴婢二人,命令县政府为他的祖母提供衣食住行保障,这篇表章到底凭什么打动晋武帝呢?”学生们兴致勃勃,开始了对文章又一次的情感体验之旅。
有一种美,它牵动着你的心,牵动着我的心。它会如春风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它也会如春雷一般“声声震人心”。语文教材中处处充溢着这种情感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充分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并以种种教学艺术感召、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单纯稚嫩的心灵渗入人类美好的情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