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含义题”的答法
作者:浏阳八中 罗良 时间:2007/3/8 19:04: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66
一、 五步思考法。
对重要词语或重要句子的思考与理解分五步进行:
1、 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3、表现手法;4、作者情感、态度及观点;5、对文章结构或主旨的作用。
下面以06年江西卷现代文阅读《秋光里的黄金树》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① 童话
思考过程:1、“童话”的表层义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美好的,二是虚幻的。
2、 结合上下文探讨深层意义。
结合原句“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由“荒原不久以前”可联系上面这一段文字,“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可概括“荒原不久前的童话”指的是:有着密集而茂盛的树,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的森林。
3、 分析表现手法。很明显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清楚,化平淡为生动,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有时我们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入手去探讨深层含义,就像平时出题者比较青睐的“比喻”,找出本体,喻体,其深层含义就很明显了。
4、 体会作者情感。
童话是美好的,但又是虚幻的。以前的如童话般的森林,在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一斧头砍死一棵树”的行动中,“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发出了呐喊“谁还记得?”表达的是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和对滥砍乱伐、不珍惜森林行为的谴责。
5、 思考对结构或主旨表达的作用。
分析到这,其作用就很明显了:为最后的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作下了铺垫。
经过上面“五步曲”,还有一个工作要做,那就是答案的表述。将思考的结果进行整理,自然水到渠成,可得出如下表述:
“童话”喻指(表现手法)拥有众多鸟兽的茂密而美丽的森林(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对森林变成荒原的忧虑以及滥砍乱伐行为的谴责(作者情感态度)。(标准答案中无“谴责”之情,但是笔者认为经过分析,这种情感能明显地体会到。)
答案的表述,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如“表层含义”,有时无须表达,但是在分析中一定得思考,因为它起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还有“对主旨及结构的作用”,如果作用不是很直接,在答题时也可略去,如果直接相关,有重要作用,那一定得在答案的表述中答到。
“五步曲”的方法很管用,但是在具体操作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深层意义”的理解,有些同学拿不定主意。这里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同学们一种方法,那就是:
二、 找关键词法。
依然以《秋光里的黄金树》第3题为例,如何理解“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先找出关键词“那”,“滑稽”。结合上下文可知:“那“指代的是“砍掉了最后一棵树”再想办法“复制一棵树”。从“滑稽”本义是“可笑”二字可推知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讽刺的,认为这种情景及其可笑。通过这一思考已经分析了“深层含义”和“作者态度”,至于表现手法,从上文中可得知,这是作者的想象,其实,句子中一“将”也把这一手法显示出来了。最终的答案的表述是“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其实这一种方法也是“五步曲”中的一个具体方法而已。
三、 代入表述法。
这是一种简捷的方法。下面我以文瑞的《秦淮河上寻桨声》(金太阳07届高三四联)中第18(1)题为例,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淮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解释。
先结合上文“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可得知,这句话讲的是“秦淮河诗境与环境的关系:都曼妙无比”。“诗歌中读出秦淮河”,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为“从诗歌中能了解到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就是“秦淮流得像诗歌一般”。于是答案的表述为: “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
06年四川卷《乡村的瓦》第1题: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很明显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那么可以这样理解,瓦是童年的记录,能让我回忆起乡村旧事。表述得更通畅具体一点就是:瓦“真实”地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大家会发现,这三种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用什么方法与步骤来答题,一定要注意两点: 一、结合上下文;二、找关键词。
做现代文阅读题,掌握一定的方法能让我们思考更有条理,做题更有效率。但是,也不能囿于方法,一定要读懂原文,深入体味,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