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词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张银翠 时间:2007/3/8 19:10: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72
即逐句读,逐句译,在翻译中点出重点字词,如《鸿门宴》第三段“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译文为“楚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候张良交好,于是在晚上跑到沛公军营处……”在串讲译文时,遇到重点字词处即予以点拨。如本段中“为”字的读音学生难以把握,老师需点拨,“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 i wéi )。另外还有其它字的读音及意义,不能疏忽。如“不可不语”(yù 告诉);“毋内诸侯”(“内”通假“纳”);“当”(dāng抵当);“臣活之”(活,使动,使活下来);“幸来告良”(幸,幸亏);“孰与君少长”(少,shào)(孰与,文言固定句式。引导学生忆旧解新:《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得兄事之”(兄,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固定句式,之所以。)(出入,偏义复词,忆旧解新:《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非常,指意外事故。)。
(二)、详讲重点词句
这种方法提倡多读,理解文下注释,结合语境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详讲重点词句,做到有的放矢。如《过秦论》第四段,老师只须点明以下重点句:“瓮牖绳枢之子”(名词做状语:以破翁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词做状语:像云似的,像回声似的,像影子似的)。又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在教学中,师只需点拨:次
1、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4、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信
1、信可乐也
2、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3、余固笑而不信也
4、愿陛下亲之信之
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省略句:“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三)、析文意点词义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文意理思路,以分析释句意,由句意点词义。教学《鸿门宴》第四段时,可以在学生阅读后,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设计思索题:“课文在写樊哙时,从哪些方面去描写的?”学生必然回答:“是从语言、神态、动作方面去描写的。”在分析语言描写时,“与之同命”一句须分析“之”(代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足,值得);“劳苦而功高如此”分析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这一句是赞扬谁的”,“如此”的意思就会在联系背景中使学生明白。“未有封候之赏”(之,的);“窃为大王不取也”(为wéi 认为)。同时在分析樊哙斥责项王的一段陈词时,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前面沛公的解释之词,比较语气,深入分析人物特点,由分析可知:樊哙与沛公语言虽相近,但语气迥然不同,樊哙斥责项羽,彰显刘邦,表现他的忠和勇。分析动作描写时,让学生设想其举止,在脑际再现出当时情景,在学生做一番描述后,释词句义,“侧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拔剑切而啖之”。何其英武而悍猛。分析神态描写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视,逼视;上,向上;指,竖起来;眦,眼眶;裂,裂开)其盛怒至极而抱舍身成仁之意可见。
(四)、粗通句意,做字词归纳练习
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在粗略了解句意之后,归纳字词做练习。运用以文带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古文学习方法。《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时,首先提问“梁惠王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一段,结合文下注释疏通其中重点句意,学生回答出“提出自己‘民不加多’”;再进一步问学生“‘民不加多’的前提是什么?”学生回答“尽心焉”;再追问学生“如何尽心的?梁惠王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然会读出句子。接着分析二、三、四段。看孟子是如何分析问题的。“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用设喻说理,那么如何设喻,为何要采用设喻的方式?”在此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理解了作者形象地说理之后,再追问“这个故事与上段梁惠王所提问题有何联系?”至此,在对孟子的这篇雄辩铺张的文章分析中,运用提问的方法,在一步步追问下,学生对全文构思已理解深入,然后做字词练习: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然而不胜者,未之有也( )
然 2、填然鼓之 ( )
3、屋舍俨然 ( )
归纳本文通假字。
译出下面的句子: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师生共同订正,必要时,师做补充。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