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超低温世界的奇妙技巧——解读《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作者: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时间:2007/3/9 7:58: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53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物质在超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现象及超低温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是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显得比较抽象、深奥,往往会令一般的人望而生畏。可是,阅读本文时,我们却不仅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感,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几欲一口气把它读完。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呈现超低温世界呈现的奇妙技巧吧。
  一、恰当自如的说明方法
  文章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说明方法运用得当,能化陌生化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能消除一般读者的畏惧之情,首先就得益于作者恰当自如地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
  请看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中作者是怎样说明“绝对零度”这一抽象的概念的:
  后来,人们从理论上进行推算,才知道冷不像热那样可以无限发展。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这短短的三句话就用了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三种说明方法。第一句先用“热”的可以无限发展与“冷”的不能无限发展作比较,为第二句引出“冷”的极限作好铺垫。第二句则先承接第一句的内容,指出“冷有一个极限”,然后,再给“绝对零度”下定义,让读者毫不费神地接触到了“绝对零度”这个概念。不过,“绝对零度”毕竟是一个极为抽象的专业术语。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作者紧接着再用“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一句来补充诠释这个概念,从而使读者能想象得出“绝对零度”到底低到了怎样的程度。这样,“绝对零度”这个概念在读者的心目中便不再只是一个抽象、枯燥的概念了,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了。
  二、生动风趣的说明语言
  准确、简洁是说明语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是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的,而必须在确保语言准确、简洁的同时,尽量使说明语言生动风趣一些。科学小品文的读者都是普通人而不是专业人士,只有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行文,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做出说明和解释,才能避免枯燥乏味,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的作者叶永烈就深谙此理,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让读者读完之后不由地发出会心一笑。
  请看作者在“奇妙的现象”中对铅的说明:
  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铅变得非常“倔强”,富有弹性,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恢复原状。一个铃铛如果用铅做的话,在常温下摇起来像个闷葫芦,但是用液态空气浸过以后,摇起来却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
  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铅在常温下和在超低温下的不同性状。第一句话中的“听话”、“倔强”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既准确又生动。而第二句则分别用“像个闷葫芦”、“银铃般”的比喻来形容用铅做的铃铛发出的响声,显得极其形象通俗。
  三、轻松活泼的文学手段
  科学小品文必须运用文艺手段使文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即要把文章写成说明文与文学作品相结合而产生的边缘性文体,以克服一般说明文容易产生的枯燥、死板的弱点,给人以亲切感或亲近感,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由于作者善于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做文章,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来引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具有了小说般的“故事情节”,因此,便也能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这部分中,作者先从“冰冷”二字入手,指出“冰雪不足以言冷”,然后列举出北极和南极、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海王星等一连串更冷的地方,从而使人们误以为“冷”也可以像“热”那样“低至零下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摄氏度”。这时,作者却指出“冷有一个极限”。最后,才引出“绝对零度”这个读者极为陌生的概念。这种层层铺垫之后才如抖包袱般抖出作者想要说的内容的写法,使文章一波三折,富于变化,能牢牢地吸引住读者。
  当然,课文运用的文学手段并不止安排小说般的“故事情节”一种,还运用了悬念、渲染等文学手段。不过,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便不再赘述而留待各位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