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作者:韩建夫  时间:2007/3/13 7:13: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59
  “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五字教学法”,即“导、知、悟、赏、究”。具体地说,这五个字,涵盖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即“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感悟——美点赏析——疑点(拓展)探究”。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对教材作个性化解读,即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从中提炼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美点、疑点和探究的触点等。文本只是供执教者使用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它是平面的、机械的,但执教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深刻认识,以及自己对学习对象的了解来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使自己的教学呈现立体的、多变的姿态。而要做到这些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需要有自己的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不同的执教者有其不同的解读结果,因此便有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对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解读,有人把本文思想情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把对它的语言赏析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美点”。而有人却把朱文的语言赏析作为教学的重点看待,他们认为,学习《荷塘月色》,就是学习朱自清先生散文的清丽的语言风格。他们无论作怎样的解读,都有其道理,况且,这种解读,恰恰体现着教学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原则,无可厚非。只是这种解读,我以为仍停留在教师的主体上,还只是教师个人的解读,没有体现出学生解读的过程和结果。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
  《荷塘月色》是篇美文,也是一篇名文。多少年来,人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都着眼于它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而对其主题的表达,则往往实行“拿来主义”,即将现成的答案搬出了事。譬如,对其主题的归纳,常见的说法有:①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南方革命的关切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②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③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现成的答案,教参上有,教辅用书上也有。
  我总认为,文章的语言风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再说,撇开文章内容,架空分析语言,往往是得不偿失——教师费神吃力,学生一头雾水!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把重点定位在对作品主题的探究上。
  我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找出文中所有表达作者情绪的句子,将他们连“点”成“线”,并结合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的段落,深入触摸作者在清新淡雅的文字底下的思想脉搏的跳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思路跳转开去,将鉴赏的目光投注在文章后半部分对江南采莲盛事的描述( 即《采莲赋》中所描绘的情景)和对《西洲曲》的回忆上。通过对《西洲曲》的赏析,尤其是通过对其中后两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修辞分析,我们了解到,《西洲曲》是一首情歌(当然也是劳动之歌,只不过它是借写劳动来写爱情的),那“莲子清如水”有双关之意,即“怜子情如水”,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我)爱你的感情就像这水一般(清纯)”。这样说来,作者“惦着江南”到底“惦”着什么,也就有了注脚了。再联系前文作者在回忆江南采莲的事情时所写到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等语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不是很清楚吗?如果一定要说文章表达的是“对南方革命的关注”的话,那么文中为什么不忆及或提及有关革命的事情呢?如果说文章表达的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或者表现“闲适的心情”的话,那么,文中为什么既无对黑暗现实的描写,也看不出作者的闲适呢?相反,作者在淡淡的文字中,似有较多躁动乃至愤激的情绪,如开头提到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以及“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等语句中,总让人感到作者内心似有风雨来临。
  在学习本文时,我们探究的结果是,《荷塘月色》的主题,就是作者表达了在那个特定的时期,那个特定的季节里的一种特定的情绪,即作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渴盼和追求。
  当然,这个结论,是我与同学们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的结果。我认为,这种探究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主体性教学”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个性化解读”也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是带有自己见解的解读,而是全体同学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探究式的自我解读,以及在这种主体意识支配下,在探究习惯驱使下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行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