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烟柳话清明
作者:欣然间 时间:2007/3/21 12:46: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43
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就是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之说。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这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此一个。清明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说道清明节,我们首先要从寒食节说起。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二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国外,受尽了磨难。原来跟随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谋生路,而独介子推因敬佩重耳人品始终舍命相随,为重耳出谋划策。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毅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曾说:如果自己有出头之日,一定重重回报介子推之恩。19年后重耳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晋国,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封劳苦功高的介子推一官半职,更无任何赏赐。介子推对此并不介意,但他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推行清明之治而感到失望,更不屑与某些小人为伍。于是带着老母上了山西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介子推的出走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和不满。晋文公闻听此事也似乎感到自己做得不对,而且为了平息舆论,他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但绵山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再加上介子推有意躲避,始终找不到。正在晋文公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之际,有人建议用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是个孝子,怕伤了老母,自然会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下令点火。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之后,晋文公派人进山去找,只见介子推和母亲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以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又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吊祭,发现被烧死的柳树上已长出了新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树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力的强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渐渐合而为一。
其实,早在黄帝时代就有寒食节。周代,每到仲春,官府就派人警告百姓小心火烛,以免天干物燥发生火灾。后来演变为禁火一个月,彻底防患火灾。因此在这个月内所吃的食物都是干粮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后来人们发现吃一个月的寒食有害健康,于是就把一个月缩短为三天,寒食节又叫三日节。而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确定。每到清明节,人们外出踏春,植树,放风筝。在古代还有插柳、荡秋千的习俗。但扫墓却历经千年沧桑而保留了下来,成为清明节亘古不变的习俗。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人们追慕祖先,凭吊亡灵,希望先人能享用人间烟火,庇佑子孙;也希望后代能心怀孝思,慎终追远。
人们之所以对清明节情有独钟,其根源在于孝道。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历代统治者的立国精神。为了弘扬孝道,朝廷举孝廉入仕;为了弘扬孝道,民间才有介子推母子烧死绵山的传说。而从古到今更是有着诸多与孝有关的故事。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他幼年丧母,继母又虐待他。但王祥心地善良,他知道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而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向上天祷告求得鲤鱼。他浑身冻得通红,但毫不畏惧。这时他旁边的冰突然开裂,从冰缝中跳出两条鲜活的鲤鱼来。王祥的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
西汉文帝是有名的孝子。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三年。文帝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并亲自为母亲煎汤送药。每煎完药都要自己先尝一尝,看看烫不烫。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汉文帝的孝心为天下折服。
王祥卧冰求鲤,汉文帝亲尝汤药,这些故事在给我们以榜样的同时更向我们昭示着孝不分尊卑,无论贵贱。所以它才能跨越时间与空间,在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人虽白发苍苍,仍蹬着三轮车带着老母游遍千山万水;仍有人虽未成年,却代替父母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仍有人为母亲的康复甘愿捐出肾脏;仍有人背着父亲上学,不顾山高路远。这一幕幕,在时间的洪流中虽只是一瞬,但却使人因物欲横流而产生的对孝的怀疑不攻自破,让瞬间定格为永远!
我们常在思考“孝”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亲人故去后的几声哭嚎?是清明节坟上的一沓纸钱?抑或是锦衣玉食、香车名苑?其实,它有时只是一杯水、一条毛巾、一句话、一张卡片。无须巧言令色,无须哭天抢地,也不必家财万贯。它只是内心深处的一缕牵挂,一份惦念。
又是一年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诗分明回荡在耳畔,让我们在匆匆赶路时不忘把孝道带在身边。正是:满城烟柳话清明,介山遥望祭英灵。反哺之意今尤在,世事沧桑孝是金。
讨论与思考:
1、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息越来越被洋节所冲淡。所以有人建议,干脆取消传统节日,以期使中国从经济上到文化上早日与国际接轨。对此,你有何看法?
2、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常和“顺”相连,所以有人认为要讲“孝”就要“顺”——对父母百依百顺。你对此怎么看?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附:百孝经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如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