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差生只是尚未发现优点的学生”
作者:武威第十五中学 王亚娥 时间:2007/3/21 19:58: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9
“差生只是尚未发现优点的学生”这是魏书生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很神圣地告诉班里的每一位同学,旨在抢救他们灰暗的心灵,旨在引导他们抓住所剩不多的信心!
当然,要让这些学生从心理上摒弃“差生”一词曾带给他们的压力和伤害,要在行动中重新找到自信的感觉,这样的一句宣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教师要把“差生”一词从自己的意识里抹去。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由于他们的品行、智力、个性心理差异所决定的。如果教师把这种差异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定为“差生”,这是错误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学生。实践证明: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在操作技能、艺术、体育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不同程度地为班集体增光添彩。如果仅靠分数简单、粗暴地把这些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或对他们“不顺眼”,只会扼杀他们的进取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将他们这份优势迁移到其他方面,促进全面发展。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常有鲜花和阳光,易导致盲目自满,但在体育、劳动等方面显得缩手缩脚,教师应见其长,就其短,创造条件促进其健康成长。
其次,因材施教护学生 。树林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班级也没有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学生。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各不相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在德、智、体诸多方面差异性强,成才难度较大的学生,更要因材施教,对他们出现的错误和缺点,既要坚持用纪律去约束,又要耐心细致地说理,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倍加关爱,不能动辄请家长、给处分。真正让他们做到大事与老师一起解决,小事自己内化。做出成绩多鼓励,犯了错误找出路,把他们从斜路上拉回来。对优秀学生多支持、多指导。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使每个学生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
第三、集腋成裘勉学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越,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哲学原理,扎实做好学生成长量的积累,克服“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
在班集体中,所有的学生都有缺点,受环境的影响,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中暴露出来。教师就要勤收集、勤分析来自学生、家长的信息,当这种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紧时机,从正面入手,加强对学生不良言行的控制和纠正。如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连续多次不完成作业,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能以罚作业、罚站等方式对待他们。特别对于十五中的很多学生来说,“罚站”、“请家长”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受到表扬却是“百年不遇”,如果再用这些方法处理相同的问题,那么只能把他们推入以前的轨道,扼杀他们的进去心。班里有一位学生的学业不敬人意,但是在踢球方面技艺不凡。他在作文中说只有在踢球的时候他才有自信。我给了他这样的批语“如果你能把对足球的热情与执着也投入到学业中去,那么你的学业定会像你的球技一样让你引以为傲的!”我后来观察到这位学生会在早自习时认真地读课文,上课也不睡觉了……由此可见,给学生多一些赞赏和信任,允许学生有自我改正的过程,用耐心和宽容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义务,是学习的必要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要能正确处理好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把美好的愿望同脚踏实地的干劲结合起来,“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第四、反反复复育学生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也不例外。教师要有乐观的态度和反复抓、抓反复的思想准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许多学生在品行、学习、个性心理锻炼中,时冷时热,一次或几次考试的失败,就灰心意冷,有的学生昨天才受教育,今又犯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反复或倒退。教师要正确引导,允许学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
教师只要树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念,就会清楚地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是生理、心理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每位学生都有优点,所以每位学生都不是差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