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项作经纬,织就锦绣传千古
作者:安徽霍邱三中 王金茂| 时间:2004/10/15 9:55: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9
首先,在第一段中运用了三问三答,并得出了三个结果。
一问一答,问妻:“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二问二答,问妾:“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三问三答,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在深入地询问之后,徐公又暮寝思考出三种结果:“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于我也。”
在这一段中,作者巧妙地暗含了三项“三”,结构精巧,丝丝入扣,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再看第二段,此段是邹忌进谏,他用了三个类比。
第一,他把妻子对自己的偏爱与宫妇左右对国君的偏爱类比;第二,他把妾对自己的畏惧与大臣对国君的敬畏作类比:第三,他把客人有求于他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类比。
这三项类比是第一段内容的延续,在全文内容上起着过渡的作用。
在第三段中,作者先列出了三种奖赏:面刺国君者受上赏;上书谏国君者受中赏;谤讥于市朝且闻国君之耳者受下赏。同时列出了广开言路后的三种结果:开始时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是时时而间进;再后来是虽欲言而无可进者。
全文以暗含的“三”项为经,前后关联,形成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内部结构;同时,课文又以暗含的“三”项为纬,从邹忌三次比美谈起,到邹忌用三个类比来进谏,再到进谏收到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一个线性结构,一目了然。
课文就是这样,经纬分明,我们抓住这个经纬,既能够很快的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可以提高我们背诵课文的速度,实在是打开这篇课文的一把好钥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