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赞美催开心灵之花

作者:不详  时间:2007/3/27 21:58: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00
  案例背景: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家长、老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一旦发现学生对教育者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案例情况与分析:
  九月的前一天,一位神情憔悴的中年妇女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老师,你一定要帮帮我,让我的孩子在你的班级里读书吧。”我被她突兀的话语弄懵了,细细问来,才知道她的女儿小林,性格倔强,与老师产生冲突,既而发展到逃学,父母干预后,小林还曾有过歇斯底里症状。到这里之前她还带她上过精神病院,吃过药后,人就变得木乎乎的,她害怕绝望,不敢再给女儿吃药,找我是企图能找到最后一丝希望。现在女儿不愿再上学,学校也不收她。我深深同情这位母亲,也想见见这个孩子,我不相信一个花季女孩就这样毁了。
  经过与小林母亲的长谈,我了解到造成她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小林自幼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家庭比较富裕,加上过于宠爱,小林形成了惟我独尊任性倔强的性格,父母工作忙,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疏于管理。
  二.小林爱上玩乐,班主任和家长的简单粗暴干预引起她强烈的逆反心理,渐渐形成与老师对着干的逆反行为。矛盾激化后,父母关禁闭与打骂行为使她的逆反心理进一步膨胀,产生歇斯底里症状。
  三.当小林被老师批评,父母责骂后,全校师生都了解了这件事,使得小林在同学中成为被歧视的对象,她自然不愿意上学,而且父母的粗暴方式使她无法与他们交流,因而她变得更为固执。逆反心理越加严重。
  案例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我决定收下这个学生,做小林的新班主任。
  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见到了小林,有着一双桀骜不驯的眼睛,留着一个实在碎的碎发,“野气腾腾”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目光中多的是冷漠与不信任,我知道我首先要调试她的逆反心理。这种调试应该从尊重开始,才能建立情感,取得她的信任。我温和地请她坐下,她一声不吭,我依然微笑着跟她聊天,我只字不提她的过去,只对她介绍了班级基本情况,分析了同学们的优缺点,恳切希望她能包容班级同学的缺点,说着说着,她似乎开始对我的话感兴趣了,竟然还给我出谋划策怎么对待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这正是我想要的,解决自己身上也有的别人的缺点,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吗?后来我们讲到了她对老师的看法,讲到她跟老师产生的矛盾,我的聆听与理解深深打动了她,她哭了,我也没有劝她,她已经好久没有痛快的宣泄自己的痛苦了,就让她哭吧。离开的时候,我轻轻帮她拭去眼泪,郑重地跟她说了一句话:“校长说你出什么事都由我负责,孩子,今天我见过你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给我班带来荣誉的,欢迎你到我们班来。在这里你没有昨天,只有今天与明天。”她点点头,我又说:“如果你愿意来我们班,明天下午就来报到吧,最好把头发扎起来,看起来干净利落,多好,同学们一定会喜欢你的。”
  第二天,当我忙完学生报到接待工作,说服校长接受小林这个转学生,立下小林只能进步不能出现违纪情况的”军令状”,小林妈妈也带着小林来了。这天她的头发扎了起来,很干净的样子,衣服也简简单单,标准一个学生样,文静的样子。她很快被同学们认同了。后来我从她母亲口里知道:第一次见过我后,小林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头发扎起来,整理书包,还不停的问妈妈:“老师真的要我?您再打个电话,一定要让她收下我啊。她真是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跟以前的老师完全不一样。”唉,再倔的孩子心里都是需要别人的认可的。
  我知道长期以来封冻的心灵终于开始冰释,尊重与理解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小林与我心灵默契,她会在这里展示一个全新的自我。为此我隐瞒了小林的历史,只向同学们介绍了小林的特长,我常常赞美小林的正面暗示使同学们更快接受了她,同学们对她的积极期待又鼓励了她。小林喜欢写作文,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她写写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理想。小林慢慢成为了班级里的优秀生,她的学习成绩也奇迹般地从不及格上升为班级前15名。是啊,她的聪明一旦有了用武之地,就会有无穷能量。
  为了让小林真正能开始新的生活,我还取得了家长的配合
  我每周都要与小林的家长交谈,使家长明白对孩子既要爱护有加,又要严格要求,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教育方式要民主,特别是小林失去老师同学的信任时,她需要家长像朋友一样聆听她的烦恼。家长如果一味管制与训斥只会把她推出家门。家长要学会冷静对待孩子的偏激言行,做出理解的姿态才能让孩子打开心扉。
  我与小林的父母之间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周我把小林的在校优秀情境告诉他们,让他们能不断建立对孩子变好的信心。他们也要每周把他们的教育情况向我汇报,我再给他们及时介绍成功的家教案例,并结合小林的情况对症下药。只要小林在行为方面有点滴进步,我就及时肯定她家长的成功做法。现在想来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小林好多了,也孝顺了。多亏老师您啊。”而我说得最多的是:“孩子的转变全得益于你们教育方式的改变,对她的信任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努力。”看到小林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总是唏嘘不已。
  小林要学会管理自己,最好的方式是管理别人。
  因为小林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多才多艺,我安排她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平时除了做好班级文化宣传工作,我还安排她专门处理由逆反心理产生的学生向老师叫板的问题。初二的学生中难免有早恋现象,我也常常找小林帮我出谋划策。因为我们班有个规定,班干部要管理班级事务并且承担教育同学的部分职责。期末我们班干部工作总结会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感谢她帮了我的大忙,她是个聪明女孩,那天她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现在我做什么事都会好好想一想了。”我欣慰地笑了。
  案例指导成效:
  小林进了新的班级后,用她妈妈的话来说“简直变了个人。”她积极乐观,善于与家长同学老师交流,交友上尤其谨慎。成为了班级里同学公认的优秀学生。
  案例反思:
  小林的转变的切入点是成功调试了她的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尊重被教育者,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真诚的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