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突破口——谈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
提要: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找准切入的关键,抓住感情线索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结构安排,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
关键词: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作者情感、作者构思
一、从整体突破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和心智活动。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内部语言的过程,也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掌握作为认识客体的文章的过程。一个完整阅读过程大致可分为认读、理解、鉴赏这三个纵向层次。阅读的规律是“整体——部分——整体”。阅读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因此,新教材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体感知,也就是说让学生首先了解文章的大意,对作者的情感有一点初步的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去,通过深入的理解语言来真正的读懂文章。
二、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让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第一段开始一点一点的讲解。以《社戏》一文来说,在教学中,经常是先说一下文章讲了什么,然后又按部就班的从第一部分开始,先给课文分段,列好小标题——乡间生活、月下航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再逐段的分析。这样的教学,其实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来教学,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新课标的精神,也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的规律去考虑。结果割裂了文章整体的联系,使得文章成了一个单独的片断。学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就无法从整体上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内容。“新瓶装旧酒”,换了形式,内容照旧。
三、整体教学突破的方法
既然整体感知是需要的,那么在整体感知之后,我们又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是仅仅是走过场呢?
一是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这些句子我们往往称之为主旨句。一篇文章,作者写出来就是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不能抓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还是以鲁迅的《社戏》一文为例,作者通过在故乡月夜看戏、偷豆,表现了乡间生活的快乐以及乡村孩子的热情、善良。因此,不如我们换一个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这件事作者有着什么样的态度。这样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就能知道作者在文章中的大体情感——对乡间生活的喜爱,对观看社戏的喜爱。然后,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的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豆是怎样的,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是否好吃?戏是怎样的,到底好不好看?为什么其实并不好看的戏、并不好吃的豆,作者却要如此称赞呢?其实这一句话就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去看书,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为什么要如此行文,作者的情感思路也就清楚明白了。
第二个可以成为“突破口”的是作者的构思。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无法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在教授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时,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篇古文其实是作者的一封求见信。尽管讲的非常含蓄,但是作者的求见目的已经完完全全的表露出来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从作者的目的出发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疏通字词之后,我们可以设计几个连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求见韩太尉。
为什么要见韩太尉?——我已见过欧阳修,却没有见过太尉;而太尉是如此的了不起,我非常仰慕。
为什么要见那么多的人呢?——因为我游历了山川,还要见见人。
为什么要游历山川、见识名人呢?——因为我要“养气为文”。
经过这几个问题讨论之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自然就清楚了,对于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也就明明白白了。其实我们这样的讲解思路才是作者真正的思路。抓住作者的思路来引导,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类似的“突破口”在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关键是我们能深入的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只要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