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29 11:53: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369
最新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点击高考:
1994年全国卷: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三、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多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
5、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方法步骤归纳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具体方法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战演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①凌寒:冒着寒冷。②暗香:淡淡的清香。用林逋《山林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词语。
⑴诗人写梅花,别有一番特色。你认为写了梅花哪些特点?
⑵这是一首咏梅诗,旨在表现人的精神品格,你认为是什么精神品格?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①
②
⑵从诗中能领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三、四句的“凌云”含义各有不同,虽同指松树,但前者指____,后者指_____。
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___。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在狱咏蝉 骆宾王①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那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⑥,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任侍御史的骆宾王,“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写下了这首诗。
②西陆:指秋风。
③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④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⑤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⑥薄宦,小官;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 ___,后者是___ 。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______ ,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___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