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是济世灵药吗?

作者: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7/4/1 8:51: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9
  《非攻》节选文字共五个层次,作者由“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取人牛马”“杀不辜人”四个层次,层层推出“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的结论,最后一层分析“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指责了侵略它国的行径是极为不义,应当受到唾骂和谴责的。墨子以为兼爱可以止攻,非攻可以去乱。回眸春秋历史,我们不禁要问:“非攻”果真是济世灵药吗?
  其实,墨子的“非攻”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春秋时代是无法真正得以实施的。
  公元前770年,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开始了“春秋时期”。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可谓天下大乱,历史需要有为之人站出来一统华夏。但从来就没有哪个阶级或统治集团心甘情愿地淡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当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武装之后,这时就必须以战争的形式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任。如若大家都在等待对方“不义”,那么何日才能实现河山的统一?况且,诸侯各霸一方又有哪个是真正的“义”或“德”的呢?
  墨子也不希望诸侯割据四方,天下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也一直在谋求合适的出路。他一方面反对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非正义战争,一方面又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这一点历来是被作为墨子战争思想的精华来赞颂的,但就其本质来看,墨子还是殷切希望有人能以“无敌”的姿态来收拾山河的。而这种“无敌”恐怕只能是理想状态的,即使是墨子高度赞扬的禹、汤、武王也没有避开战争而实现统一大业。
  非攻的最高境界是“不攻而攻”,即必须有人抗着兼爱的大旗,让天下君民羡慕,然后不动干戈而自愿紧密靠拢。我们认为,这种以“义”立名,以“德”求霸的愿望在春秋时代是无法实现的梦想。孔、孟二圣曾以“仁政”游说天下碰壁而返,墨子也苦口婆心地宣传自己的“非攻”主张,并以“千里救宋”的壮举来践行自己的思想,表面上看楚王是因为理屈辞穷,师出不义而灰溜溜退兵,其实是楚王看到战机已失,以待来日的用兵之策。
  再看春秋诸侯个个野心勃勃,称王之心由来已久,基本都是代代相承的祖宗遗训,怎能凭墨子一言就彼此兼爱呢?又怎能因为墨子之说而放弃攻伐呢?墨子祖先辅佐过的宋襄公倒是恪守“义”“德”的,不击半渡之兵,结果败师辱国,贻笑天下。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墨子的眼光还是短浅了些,他只是关注了特定的时段,没有用历史的观念来看待当时的战争。《非攻》指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②抢劫财富,毁人家园。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试问,放眼世界,即便是正义战争,哪次没有给百姓造成灾难?只是受伤程度轻重不同罢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春秋争霸还有着不可抹杀的历史作用:①加快了统一华夏的步伐。②加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更替过程。③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可见,在春秋时期,“非攻”不是改变春秋乱世的济世灵药,而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