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一模”语言文字运用阅卷分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1 17:13: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44
  一、试题分析
  第18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概括和转述能力,具体是要求学生对语段信息进行加工概括,转述要点。学生对语段信息中的信息要素要准确、全面概括,表述要有条理,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或逻辑错误。因此,学生答题时,以分条列点进行答题,有利于各信息的准确表述。如果不分点答题,也可借助标点符号(分号)来表明五个条件。答案的表述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有对原语段进行信息加工,各要点概括准确全面。本题设计紧扣生活,实用性极强。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学习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紧密联系的。
  第19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要求学生对例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仿写。例句以诗句
  的形式出现,四句诗均形成一个画面,四句形成一组统一的画面。这组画面向我们呈现了一
  幅海湾风光,充满美感和和谐的意境。诗句一方面通过画面呈现了景观美,另一方面还借助押韵,呈现了音韵的美。这都体现出一种生活的美,这种“美”的渗透与“新课标”对学生的“美学美育”的要求是紧密联系的。学生要认真思考,准确把握例句的特点,选择一个新的对象,展开想象,完成句子。学生自选新对象,又给了学生很大的答题空间。
  第20题: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鲜明、生动、得体”,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语境中合理地表达
  所要求的内容。答题时,学生应注意题干的要求:活动的主题是“推介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从“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四个节日中选其一;介绍并描述节日;能写出节日的情景或气氛;不超过60个字。学生只有了解题目要求,一一作答,才不会造成失分。题目的设计紧扣生活,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18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对信息点概括不全面。
  如:“合同有效期内”概括为“合同期内”,缺少了“有效”两字,对内容界定不明确;
  “公共交通工具”概括为“交通工具”,缺少了“公共”两字,对内容界定不明确;
  “意外事故”概括为“事故”,缺少了“事故”两字,对内容界定不明确;
  “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的”,三个定语概括不全,对内容界定不明确;
  “以乘客身份”转述为“非司机身份”,范围了扩大,不能准确表述受保人的身份界定;
  问题产生的原因:概括能力不强,对词语所起到的限制作用不明确。
  2.对信息表述缺乏逻辑性。
  如:原文表述“并以此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身故的”,
  有学生将此信息点表述为“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这样表述可理解为“意外事故是直接且单独原因所致的”。而只有理解为“意外事故是导致伤害的直接且单独的原因”才符合原文要求。而该生的上下文又不能合理而周全的表述,导致失分。
  如:原文表述“直接且单独”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学生在表述
  时将其简单拆分,或只表述为“……是直接原因……”、“……是单独原因……”,对此
  要素的理解不准确。
  问题产生的原因:思维的逻辑性不严密,没能真正理解语句的准确内涵。
  3.随意改动原文的内容。
  如:随意加上了“生病”这一条件,不符合原意;
  学生具体解释“公共交通工具”一词:“火车、公共汽车、飞机……”。省略号的使用,不明确,不能涵盖“公共交通工具”,学生多此一举。
  “意外事故”学生加以解释:如司机酒后驾驶,出了车祸,死了就算,没得赔。乱加解释,不伦不类。
  问题产生的原因:审题不全面,思维不集中,以自己的理解代替语段内容。
  4.表述不当
  如:“乘坐公共交通”,缺乏中心语。
  “事故引起必须是直接且单独原因”,表述有语病。
  问题产生的原因: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5.照抄原文内容,没有转述。
  如:被保险人于本合同有效期间,以乘客身份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因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所导致的意外,并此事故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身故,如事故符合以上五种可获赔付。
  获赔的条件有:被保险人于本合同有效期内,以乘客身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因遭遇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所导致的意外事故,并以此意外事故为直接且单独原因导致其身体伤害、残疾或身故。
  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审题,投机取巧。
  第19题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  内容意境不和谐。
  如:池塘游鱼荷花/草丛毒蛇青蛙/蚯蚓田螺小虾/池边平房晚霞
  公园草地树丫/秋风喜鹊白花/蔷薇杜鹃人家/小溪卵石流下
  荔枝龙眼木瓜/水仙菊花牡丹/跳绳跑步跨栏/击鼓吹萧弹琴
  森林猩猩狮子/榕树青蛇石头/蚂蚁青蛙蝴蝶/公路汽车日出
  问题产生的原因:语感不强,思考不充分,个别词语的运用破坏了诗句的美感。
  2.没有押韵或只押同一个字的韵。
  如:……桃花/……荷花/……菊花/……梅花
  故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妈/外公外婆姨妈/叔叔阿姨舅妈
  问题产生的原因:常识缺乏,积累不够。
  3.句子不是六字句。
  如:比赛场运动员保掮/助威词欢呼声鼓掌声/裁判员救生记录员/围护栏计分牌广播器
  课室读声/考试写字声/操场游戏声/办公室批改作业声
  在宁静怡人的港湾边上,一条条渔船静静地停着,在阳光地映照下,营造出一幅和平幸福的画面。
  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对例句完全没有思考,审题意识严重不足。
  4.不是并排名词构成句子。
  如:周边人群喧哗/海水卷着浪涛/渔人忙着打虾/没人观赏晚霞
  天空月亮太阳/银河流星闪光/卫星行星恒星/宇宙黑洞死暗
  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对例句完全没有思考,审题意识严重不足。
  5.内容意境苍白。
  如:越秀天河荔湾/白云海珠东山/番禺蓝天飞雁/花都增城浅滩
  金钱钻石黄金/手链脚链项链/美金英镑港币/泰铢日元加币
  土豆蕃茄地瓜/白菜油菜菜花/黄瓜丝瓜南瓜/田野土地夕阳
  厨房冰箱碗柜/米饭青菜猪肉/油盐酱醋白糖/客厅饭桌傍晚
  游戏机后网吧/忘了家中老妈/游戏喊打喊杀/晚上三点回家
  干蒸牛丸凤爪/白粥油条叉包/炒粉炒面蒸饺/粉肠蛋卷翅鲍
  问题产生的原因:内容意境苍白,缺乏诗意,说明学生平时缺乏感悟,生活积累不足。
  6.抄袭。
  如:古树老木昏鸦/小桥溪水人家/古道秋风瘦马/夕阳西下余霞
  古树老木昏鸦/小桥溪水人家/古道秋风瘦马/青山水傍晚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渔人夕阳天涯   
  问题产生的原因:投机取巧,意识不对。
  7.完全不着边际。
  如:大象会跳舞/马骝仔会上树/狐狸会打斤斗/山猪山兔山羊/山中有只老羊
  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审题,无思考。
  第20题主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节日内容张冠李戴。
  如:“端午节是农历初一的一个节日”;
  “春节是大年三十……”;
  “端午节又称七巧节”;
  “中秋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大家一起吃一餐团年饭”;
  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家人一起庆祝,象征团团圆圆,人们赛龙舟,裹粽子是对屈原的思念,大家都来庆祝中秋,弘扬传统文化。
  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生活常识缺乏,令人担忧。
  2.  没能明确写出节日的时间。
  如:大红灯笼挂屋檐,鞭炮响声迎新春。家家户户吃饺子,新衣红包贺春节。桃花菊花满地开,快快乐乐过新年。   
  春节前,家家户户会大扫除,代表除旧迎新,街道上挂满红色的灯笼、春联,一家人都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四周沉浸在热闹的海洋中。
  问题产生的原因:对题干“推介”这一要求思考不充分,以致于没能点出明确的节日时间。
  3.节日情景不明确。
  如:良辰美景,人月辉映,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佳倄,闲话家常。孩子们提着灯笼在月光下奔跑,一家子其乐融融,何等美妙。(“人月辉映”、“提着灯笼”既可以描写中秋节,也可以描写元宵节) 
  花香满街,红气通天,祝愿恭贺声声传入耳,人们面带的笑容胜于春天的朝阳,红炮,烟花在天空中为人们增添了多少年来的热闹。(不明确指哪一个节日)
  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能把最典型的节日情景加以描写,选材不准,生活积累不足。
  4.语言不鲜明、生动。
  如: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此日人们齐在家中,吃月饼,赏月。有的地方还有一家子外出游玩的习惯。
  春节人们包饺子,吃年糕,玩游戏,卿天,外出游玩,哪里都开开心心,没有人不喜欢过年的。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全国人民都会包上各种各样美味的粽子,各地河上都会举行赛龙舟节目,用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问题产生原因:没能运用描写的手法表述,语言平淡,不生动。
  5.语言运用不得体。
  如:各位热爱运动的青年们,为了更好地把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下去,今年端中午节将会举行一个很有意义的爬龙舟比赛,欢迎大家来参加。(不是推介节日,在推介比赛)
  春节,举国庆祝,大街小巷遍是红,烟花闪亮漆黑的夜空,人们嘴里吐出的都是恭喜的祝福,而不是口痰。(用语不得体)
  问题产生的原因:语言运用缺乏语境意识,遣词造句规范意识不足。
  6.描述主体不当。
  如:广州素有花城美称,顾名思义就是多车多花,城里搞春节,搞花市,你能不来吗?来到热闹非凡的花市,想必你能过上一个充满热闹喜庆的春节。(以广州叙述主体,不是在推介节日)
  问题产生的原因:审题意识不足,思维不严密。
  7.完全不着边际。
  如:过年了,送礼了,送脑白金了!
  中秋节为元月十五中国人的一个重大节日。其为纪念伟大诗屈原所创。当日,普天同庆,全国人民赏月亮,吃粽子,小孩玩灯笼。
  三、备考建议
  1.  加强审题训练。
  本次考试,学生由于审题不全面而失分的人数不在少数。从卷面上看,这些学生有的表达能力不错,只是忽略了题目的个别要求,而造成了失误,很可惜。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答题。认真阅读题干,了解题目的每一个要求及其细节。只有做到全面审题,才能合理答题,获得更好的分数。
  2.  加强答题时的语境意识。
  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大前     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如第20小题,我们就必须强调“推介传统节日”这一表达的要求所营造的语境要求。许多学生忽视了这一点,导致漏了“节日的具体时间”这一得分点。这是日后备必须注意的。
  3.  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一大要求,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本次“一模”的三题语言运用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对生活没有感悟,缺乏对生活积累,就很容易在答题时脱离生活,或回答得空洞无物。更有甚者,连传统节日的习俗都弄错,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痛心。
  4.  精选精练,每天一练。
  根据本次考试所出现的情况,我们在备考时,要精选题目,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除了常规的语用题考点的训练外,我们还必须选择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性强的题目给学生进行训练。如:广告词、对联、节目串词、物品介绍、图文转换以及各种形式的仿写,同时还应注意一些应用实用文体的训练,如:协议、合同、通知、申请书等。另外,训练还应该有持续性,每天一练,量不要太大,但一定要练得精,练得准,练得巧。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残剑 于04-27 12:34发表评论: 第1楼
  • 并没有说出文言文2007的中考命题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