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你站得更高——2007皖江四市高考语文研讨会成果摘要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3 22:06: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2
一、2006安徽卷三大缺憾
1、地方特色凸显(老子、庄子、曹操、华佗、朱元璋、李鸿章、陶行知、杨振宁等皖籍名人未现身)
2、题型总体缺少变化,个别题目指向不明(如“表现手法”的表述很含糊)
3、作文题宽泛无边(“读”)
二、2007高考展望与应对
1、2007安徽卷继续保持稳定,难度稍低,分值卷型不变。
2、变化
①字音、字型增加“常用”二字。
②写作“发展等级”增加“论据充实”。将“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
③扩展语句,增加“根据特定情境”的要求。
④写作删去“明辨是非”,书写增加“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3、注意语言实际运用中常见错误
①报刊上常见的100个别字。
②注意报刊常见语病(六大类型)。
4、语言运用题型新老结合
①注意新课程中的“梳理探究”。
②语用新题要求:实用、有效、综合性强、凸显地方特色、彰显安徽文化。
③近年创新题型。
A 图文转换 B 公益广告 C 劝说推介 D 续写结论
E 情境表达 F 语言转换 G 写应用文 H 解说评论类
注意:提醒学生网络语言、不规范语言不要用。
④语用题备考。
A 加强思维训练,尤其是“联想”、“想像”。
B 增强知识储备,课内外结合。
C 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省情、国情。
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和”的春联、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
三、阅读题注意微州文化、地方特色。
(桐城派、戴震、曹操、包拯、周瑜、胡适、朱光潜、苏雪林、沈天鸿、鲍鹏山等)
四、特别关注
1、新课程中“梳理探究”
必修1:优美的文字,奇妙的对联
新闻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2:成语——中华民族的微缩显观,修辞无处不在
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敬称、谦称、稚称、俗称、绰号)
2、安徽文化、安徽经济发展
如:为《新安晚报》的“魅力安徽“一周年写广告词、旅游形象大使、颁奖辞
五、作文
1、关注生活,鉴往知今
2、关注作文的几种命题形式(开放与限制结合)
①话题作文的几种形式
A 单话题 B 多头话题
②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③材料作文:2006年全国卷
3、秀出你的风采
①选择最佳角度。写感触最深的,材料积累最多的,不要与自己为难。写最容易创新的,力避第一印象。
②写好细节,以情动人。
③妙用修辞,展示你的文采,温家宝总理善用名句。
4、作文内容应有时代气息
①体现人文人性的关怀。
②思维要体现思辩要求。
③内容体现课改要求。
如:A 亲近自然 B 直面挫折 C 美的特观
D 学会宽容 E 等待生命 F 发现幸福
④体现时代精神。和谐
5、作文复习建议
①回归课本。 A 作文素材 B 作文话题
②要建立自己的素材仓库。
③人体入格训练。
夹叙夹议类文章,最容易构思,出彩。
④强化文体意识。
⑤强化卷面:书写、标点。
六、热门话题
1、关于“和”。
2、学会宽容。
3、发现幸福、快乐。
4、辩证思维。如:个性与价值。
5、人性的光辉
七、诗歌鉴赏
关注:“作者熟悉,诗歌陌生”类,不能“知人诒世”的,即不出名的作品,要防止先入为主。因为它不代表某知名作家的主要风格,主要题材,不能一蒙就灵。
八、现代文阅读
要关注“时文”,关注散文,尝试写赏析短文。社科类:概括段意——文意整合——回读比较——正确选择,注意信息对等的最优化。
九、文言文阅读
1、取材来源多样化,打破“二十四史”格局,防止猜题。
2、考查形式增加
关注:断句(最早在1952年)
翻译(重点)
十、2006年考题综述
1、返璞归真的一年
(回归语文,面向生活,参与实践)
2、深度推进的一年
尊重文体,彰显能力
3、导向明确的一年
十一、专家赠言
如果你前面还有风雨,只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