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写好概念型记叙文
作者:莲塘一中 杨刚华| 时间:2004/10/16 12:20: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13
所谓概念型记叙文,就是文章的题目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单独的词语,如《习惯》(88年全国高考题)、《机遇》(93年上海高考题)、《尝试》(94年全国高考题)、《责任》(95年上海高考题)。这种题目不给任何材料,不提供任何背景,没有多少限制性要求,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但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反而无所适从,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来。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做到下面几点。
1、分析概念,把握题意。拿到一个概念性题目,要做的第一个工作是对概念进行仔细的分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尝试”,它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从而获得某种感觉或启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语,即“主动”和“从未做过”。如有的同学写自己被街头游医骗走了生活费,也有的写父母亲下岗,这些事情虽然也是“第一次”,但自己上当受骗并不是主动的,父母亲下岗也是不得而已的事,都是被动的,不属于“尝试”的范畴。所以,对这种言简意丰的概念,一定要作认真细致的分析,要吃透题目中的隐性要求,以免一招走错,满盘皆输。
2、发散思维,廓开思路。概念型题目,明确的限制性要求较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弄清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要围绕这个题目作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如“尝试”,到底谁去尝试,尝试什么事情,尝试的结果应是如何,这些都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充分的想象和联想,迅速打开思路,可以把“尝试”具体为一件事,变为“XX尝试XX”或“XX的尝试”等形式。对此作发散思维,如写自己尝试骑自行车,尝试烧饭,尝试绘画,尝试做家教;写爸爸尝试戒烟,奶奶尝试跳舞,老师尝试摆小摊,一次难忘的尝试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3、定向思维,深化主题。通过发散思维,我们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但是,在考场中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令人拍手叫好的佳作呢?这就需要对手中的材料进行辨别筛选,确定一则或几则材料,作定向思维,挖掘其中蕴涵的深刻主题,稳中求新,新中求奇,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如“尝试”,有的同学拿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匆匆下笔,结果文章平淡无奇,千篇一律,94年高考80%多的同学写的全是做饭、洗衣、游泳之类的事情,这种文章老师看了怎么能给高分呢?相反,有的同学以“准、新、奇”的标准认真构思,就写出了优秀文章。有的同学写尝试演讲,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有信心,就能取得成功”;有的同学叙写了苏北农村的一个庄稼汉季老伯第一次买股份,反映了改革大潮不可阻挡的势头;有的同学写自己“下海”,搞第二职业——到街头擦皮鞋,品尝到了做人的艰辛;有的同学尝试改变自己“假小子”的性格,结果遇到了一连串的尴尬事,说明了“做人须真”的道理。这些文章选材典型,立意显然高人一筹。
4、大题化小,宽题窄做。概念型题目,因为缺少修饰性的限制,一般来说,外延较其他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要大得多,发挥的余地较大。但如果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就不能信笔游疆,宽题宽做,否则文章就会空洞贫乏。如“尝试”,如果不加甄选,大题化小,简直无法落笔,只有把它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或某人的一件或几件事上,集中笔墨进行叙写,人物形象才会丰满,主题才会深刻,从上面列举的成功例文来看,都是如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