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人书

作者:浏阳市太平桥中学 蒋腊梅|  时间:2004/4/20 21:1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10
 
  我的童年时代,电视在中国还未普及。小县城里买了电视的也就屈指可数的四五家。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已到播放《霍元甲》的时间,全城市万人空巷,都挤到有电视的人家里去了;一听“咪嗦啦咪嗦嘞”,正在吃饭的人们立马端着饭碗跑出门大喊“走,看《上海滩》去!”那一刻我们都是热血沸腾、快活得不得了。但这样快乐的时光不多,真正给我们带来更实际更快乐的是小人书。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看,有条件看。小人书于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手中的电视”。
  我的父辈们和哥哥姐姐们很多肚子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古典小说的情节人物,往往是从小人书中得到的。那时,小人书普遍于家家户户,茶余饭后捧一本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津津有味的看着,是常见的一种景象。出租小人书便成了一种行业。尤其是炎炎夏日,街头巷尾浓浓的树荫下,总能看见老头老太婆摆下的小人书摊了。书摊子使用一个四方的一两米长宽的木框架做成,斜靠在墙边或树干上,框架上每隔十厘米宽扯一根细绳固定,每根细绳上挂一溜小人书,花花绿绿的,招徕人看。另外再摆几条长的板凳,一本的租金两分钱到五分钱不等。尽管太阳肆虐地烤着大地,知了拼命嘶叫,树荫下的板凳上常常坐满了大人孩子,各看各的,埋头瞪目,心迷而神往。
  我的童年就是在那样一个自由无羁、随心所欲的翻看小人书的时代渡过的。小人书的文字通俗易懂,画图精彩有趣,很吸引人。至今我还记得小人书中那一个个明朗与诡奇、智慧与愚蠢、善良与狡诘、正义与邪恶、喜怒哀乐的人生故事带给我的生活之外的心灵体验,让我领悟,让我思索,让我幼小的心中有了一个小人书的故事构建的精彩世界,乐而忘返。我也开始对精美的画图产生了浓厚兴趣,常拿铅笔和白纸描摹小人书上的人物和仕女,画孔明,画哪吒,画黛玉、晴雯,画嫦娥奔月,画白蛇娘娘盗灵芝,像着了魔一样。所以后来我也着了魔一样走向文学和绘画的道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自己当年看的小人书的图画全采用的是国画技法,而绘图者陈丹旭是我国连环画史上的一位画家。这真让我乍舌。
  童年就在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里溜走了。
  进入中学以后,小人书就几乎在大街小巷销声匿迹了,只是偶尔能从家中的角落翻出几本来。
  上大学后曾到长沙古玩一条街游逛,竟看到了很多年不见的小人书充斥在古玩店的大架小架上,一股数的霉味扑来,它已成为历史,以文物的形式展览着。
  小人书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当年“男女老幼,娱乐大众”,尤其对于儿童,对传统文化起着启蒙和传播作用的大众文化的消失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但又岂非人为?是我们把小人书送上了绝路。
  由此,我更加怀念小人书!
  (该文发表于《浏阳日报》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