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学习提纲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7 18:51: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09
  一,文中的”我”是谁?
  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 放过牛,种过地,上过几年初中, 30岁新疆汉,要当10多年农机管理员,将来要进乌鲁木齐城打工,要成为《中国西部文学》的编辑。
  二,刘亮程正在做什么?
  在一个雪天,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抚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第四节) 
  •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第六节)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第四十二节)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第四十三节)  
  三,刘亮程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现在的我” —— “十四岁的我”
  ——路人——姑妈——母亲等
  这些人和事都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生的?
  冬天   (雪)   寒风   (寒冷)
  整合(一)
  •刘亮程是怎样组织文中这一段人生经历和感受的? 
  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在一个雪天,围抱火炉, “抚摸自己的一生”,散文以这段场景组织衔接了“现在的我”、“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以及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母亲。 
  • 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 —— 《冯四》 
  这里有一种怎样特别的叙述方式呢?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 .(第一节)
  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  (第二节)
  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第十一节)  
  可是现在不行了。隔着多少个季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 (第十六节)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第三十一节)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柳暗花明
  思考:文中的“寒风(或冬天或雪)” 只是指自然的“寒风(或冬天或雪)” 吗?请联系大语境,结合下列文句理解。
  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这里的“寒冷”包含着哪几层意思?联系“我”、路人、姑妈和母亲的境遇讨论.
  整合(二)
  冬天、寒风、雪等字眼,在文中既指自然的真实情景,又指人生中的劣境、苦难、衰老乃至死亡等境遇,寒冷是对这一切的无助、冷漠、孤独乃至绝望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寒风体验的背后是对生命苦难的体验.
  “文坛上的异类”
  •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我多年来想写的一种文字,被刘亮程写出来了.                                (韩少功)
  独上高楼
  本文旨在表现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强调生命的脆弱,表达对人生的悲观,悲人生,悲人情?
  写多年前的一次拉柴冻伤有什么寓意?
  ○写冻死的人,写姑妈,写母亲,想表达什么? 
  主  题
  文章借“大雪”、“寒风”等物象以及人事,写生存境遇的恶劣和生命的痛苦与无奈;同情自己,关怀他人,平静地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怎样理解标题“寒风吹彻”的含义? 
  “乡村哲学家”,他的文字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家园意识。回归了人的困境,“人本”的困境。“乡村哲学”的最大特点是连着人性,甚至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风物长宜放眼量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如何从全文通篇的寒冷中看到希望? 
  从下列文章中选一篇,就立意、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的某一方面的异同进行赏析:
  一、《西风颂》(雪莱)
  二、《冬天之美》(乔治•桑)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