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相”的用法
作者:山东莱芜 娄陶然 时间:2007/4/9 16:05: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252
课文除了对(3)句“相”解释为“相貌、福相”(“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福的福相。古人迷信,往往从一个人的相貌来断定他的命运。”)、(13)句中“相应”解释为“合适”,其余各句均未作出明确解释。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分清“相”的用法。陈德森《<孔雀东南飞>中的19个“相”》(《语文学习》江西师院1981年12期)一文中,将“相”分为四种用法:(3)中的“相”是名词,作“相貌、福相”解;(1)、(13)、(16)、(17)、(18)(19)中的“相”是副词,表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是互指,译为“互相”;(9)中的“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如“相信”、“相烦”、“相劝”中的“相”;其余11个“相”,均具有代词性质,有间接指代“三身”的作用((2)、(6)、(8)中的“相”意为“我”;(4)、(5)、(10)中的“相”意为“你”;(11)、(12)中的“相”释为“之”,意为“这门亲事”,(12)中的“相”,亦可解释为“他们”;(14)、(15)中的“相”,意为“他”;至于(7)中的“相”则又解释为“老人家”)。
对“相”的称代用法,学生不能理解。《说文解字》、《古汉语大词典》、《汉语词源字典》、《辞源》均未有称代的解释。《说文解字》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P134页:
相,xiāng,(xiàng),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诗曰:相鼠有皮。甲骨文作 ,像人站在树上看。本义是察看,仔细看。
《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1557将“相”的用法分为两大类:
相(一)(xiāng)
(1)互相;交互。如:相同;相间以诚;相辅相成。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相烦;相劝。柳宗元《三戒·黔之驴》:“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3)质,实质。《诗·大雅·域朴》:“金玉其相”。毛传:“相,质也。”孔颖达疏:“其质如金玉。”
(4)姓。明代有相世芳。
(二)(xiàng)
(1)视,视察。如:相机行事;相时而动。《史记·滑稽列传》:“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
(2)貌相,状貌。《荀子·非相》:“形相岁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引申为像似。
(3)旧时迷信,观察容貌以测定人的贵贱安危,占视宅地以断吉凶等。《书·召诰序》:“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孔传:“相所居而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4) 辅助。《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亦指辅佐的人。A、赞礼者。《周礼·秋官·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郑玄注:“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B、盲人的向导。《荀子·成相》:“如瞽无相,何伥伥。”
(5)官名,宰相。《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选择。《周礼·春官· 人》:“上春相 ”。郑玄注:“相,谓更选择其 也。”
(7) 舂杵声,也指古时劳动时的谣唱。《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郑玄注:“相,谓送杵声。”
(8) 古城名。在今河南内黄东南。
(9) 佛教名词,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外观的形象状态,称之为“相”。如火的焰相,水的流像等。
(10)古击乐器。战国荀子作有《成相篇》;清·卢文弨《荀子·成相篇》校语称:“相乃乐器,所谓舂牍。”《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髹画,以两手筑地,是一种由舂米或筑地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乐器。”
(11)琵琶颈部镶有四块或六块山形物,称“相”,通常以牛角、红木或象牙制成,用以确定音位,便于按弦取音,与设在面板上的品相同。相与品古时亦称“柱”。
(12)七月的别称。《尔雅·释天》:“七月为相。”郝懿行义疏:“相者,导也;三阴势已成,遂导引而上也。”
《辞源》的解释也大同小异。我几乎查遍了有关古汉语的词典,均未能找到“相”有称代用法的佐证。那么,“称代”说到底源于何处?请老师同仁们加以指点。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