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错误探讨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0/16 20:52: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04
《礼记。月令〉一书中对学习的解释为“学,效也,习,鸟频起也”。学是模仿,习就是鸟不断的飞。意即实践、实习。孔子的学生曾参曾说过:“传而不习乎”,意思是对老师教过的知识是否进行了练习和演练。清代的颜元也说过:“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边习过,皆无用也。”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中“习”字的意思应是实践练习之意。第二则“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才是复习的意思。
第二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外人”一词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先看后面的“外人”,共有两处:“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处的“外人”意思是否一致呢?
要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关键在这个“外”字的理解,很显然,这三个“外人”是不同义的。至少第一个是不能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的。试想,桃花源内的人同外界隔绝了有几百年了,其男女的衣着怎么可能和魏晋时期的人一样呢?他们从秦朝时就已经与外界不通消息了,其衣着应该还是秦朝时人的模样。从渔人的眼中看,他们当然是当时社会之外的人了。所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外人”的解释就应该是“世外之人”。而不是“桃花源之外的人”。因为这是从渔人的眼中所看到的景象。而后面的两个“外人”则可以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因为这是从桃花源内的人的角度来说的。
第五册第21课《孟子二章》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中第二段“行拂乱其所为”一句的句读亦有可商榷之处。注释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而课后练习中所划分的节奏却是“行/拂乱/其所为”(教师教学用书)。据此,则与注释相矛盾了。据上下文的意思,“拂”应理解为“违背,不顺”意同“拂逆”之“拂”。“行”与“所为”的意思等同于“做事”。如果课文注释没有错误的话,则课后练习中的节奏划分就应该是“行拂/乱其所为”。当然,在“行拂”后面加上一个逗号,也是完全说的过去的。
第八册第17课《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教参第119页的解释是“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此处的翻译似有问题。文下的注释为“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由此而知,“轼”的作用主要是乘车人扶手用的。而不是像译文中所说用来站在上面瞭望的。试想一下,古人穿盔戴甲,乘车作战,要想登上车前的这根横木该有多么困难!我们知道,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古人名与字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轼者,瞻也。轼的另一作用是“瞻”,即观看,瞭望。综上,此处的翻译应为“下车观察齐军的车印,登上车,扶着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
第八册第22课《捕蛇者说》中的“余闻而愈悲”一句的译句为“听了这些话,我更加悲痛”(教学参考书第167页)我认为这一句的翻译也有问题。联系全文看,前文有一句“余悲之”,教学参考书译为“我同情他”,显然是正确的,而“余闻而愈悲”的“愈”字显然是承接上文的“余悲之”来的。既然前面是“同情”的意思,后面就不能翻译成“悲痛”。这与全文的感情是不一致的。所以此处应翻译为“听了这些话,我更加的同情他了”。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处思索,不知当否,敬请各位方家斧正。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