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旗帜和刘邦的“软功”

作者:周道宝  时间:2007/4/10 11:08:2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61

  每过宿迁市区,必看比例失调的“项羽举鼎”塑像;每看此塑像,总能想像到项羽的猎猎战旗。 
  项羽的旗帜有正反两面,一面是勇猛,一面是“爱面子”。 
  项羽乃贵族之胄,职业军人,天性勇猛,后终成霸王大业。而爱面子又让其丢了性命,霸业也随之灰飞烟灭。 
  太史公司马迁评述项羽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问题切中肯綮。 
  我们不妨深究一下,项羽为什么“不师古”?这恐怕是由两点决定的:一是他的天性,二是他尝到经验主义的甜头。 
  项羽的血管里激荡着贵族武将后代的浮躁的烈性,定性不足。“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样的人要他从书本上向古人学习,实在勉为其难。 
  项羽在乱世中能脱颖而出,靠的是他“不师古”的勇猛,杀会稽守通,无古例,杀宋义,无古例,破釜沉舟无古例,项羽的敢作敢为终于让“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不师古”的甜头尝足,他以后还要“师古”干嘛? 
  除“不师古”外,项羽帐下有个军师叫范增的也被他气走而亡,后人常以此评说项羽不善采纳他人的意见,“自衿功伐,奋其私智”,其实,这冤枉了项羽。不错,项羽是中了离间计气走了范增,烹杀骂他为“沐猴而冠”的说者,但在鸿门宴前他不是采纳了他的叔父项伯不杀刘邦的建议吗?不是采纳外黄令舍人家十三岁小孩不屠城的建议吗? 
  当初在鸿门宴上范增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项羽最终听从了其叔父的意见,为何,提建议的毕竟是他的叔父,而刘帮又和自己结为把兄弟,攻之,面子上说不过去。他项羽要衣绵还乡,大耀门面,而说者却阻拦,不烹说者烹谁?外黄令舍人家小儿说的在理,且又是一个孩子,不笑纳之,面子上也说不过去。 
  项羽被面子害苦了,就是死,他也努力让自己的死得体面:霸王别姬,爱情伟大;不过江东,碍于面子;临死斩将,残兵竖指;自刎而死,竖子成名。 
  千百年来,人们看到项羽大旗的正面,忽略了他的反面,独有毛泽东同志转到历史的背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所谓的沽名钓誉,说白了就是爱面子呀。 
  我们生活在古楚大地上,项羽的精神并未磨灭,“改革创新,敢试敢创”,这不是项羽勇猛精神的现实写照吗?红白之事,大摆宴席;迎来送往,花天酒地;检查观摩,形式做尽。这不是项羽爱面子意识的现实写照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努力让宿迁跨跃式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是应该多看看项羽的那面旗帜吗?

  鸿门宴上刘邦的“软功”

  存在必有合理的一面。 
  与项羽相反,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最终能登上皇帝的宝座,靠什么?靠的是无赖的“软功”,大丈夫能屈能伸,与项羽争天下,刘邦已习惯了每战必败,习惯了“屈”,习惯了软,但他却能最后一“伸”定天下。 
  刘邦的软功了得,试以其在鸿门宴过程中表现为例,分析之。 
  一、软笼络 
  听说驻在新丰鸿门的项羽第二天将剪灭自己,刘邦大惊,好在他虽十分惊慌,但魂还没有被吓飞,他急命张良请来项伯,“兄事之”,这时他也许急切中忘了辈份,他既与项羽结成把兄弟,当“叔事之”才妥,好在刘邦已将其女抛出,“约为婚姻”,项伯也没作计较。一“事”一“约”,无任何政治头脑只看中哥们义气的项伯也就忠心耿耿地为刘邦卖命了。 
  二、说软话 
  刘邦不同与项羽,或许他很自信,早就有做皇帝的意愿了,他很迷信其龙种的出身和优越的生理条件——股上有七十二黑字。项羽的政治理想不太大,做个楚霸王好衣锦还乡,在江东父老面前炫耀一下足矣。但此时的项羽太强大了,为了其能饶过他,他恨不装孙子,喊项羽为爷爷。“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臣”虽然是“我”的意思,但此时刘邦恨不得就称臣,恨不得称自己就是项羽的嫡传孙子。 
  三、坐软座 
  按理,刘邦虽是宾客,但好歹也是项羽的结拜兄弟,推翻暴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队的司令,一号席位不敢坐,这范增坐的二号席位该非他莫属了,但阿刘偏偏心安理得的坐三号席位。也许项羽礼让了,他不敢坐,也许让都没让。项羽就没注意到其叔父心理感受,让其儿女亲家坐下席,不是滋味呀。但刘邦却坐得坦然。 
  四、软看斗 
  范增出去能有好事?项庄来了能有好意?刘邦能度不出其中的玄机?但刘邦此时连个屁也不放,他不能对小其二十多岁的项羽说,“臣无大志,仅‘贪于财货,好美姬’,故可否让军中的女兵跳曼舞?”。眼看刘邦要命丧剑下,项伯一来考虑义军联盟不能瓦解,二来担心自己的儿子打光棍,丢开主人的席位不顾,挺身而出,“以身翼蔽”阿刘,此时刘邦也是屁不放一个。愣愣地看项庄与项伯较劲争斗。成败生死一项伯呀,不知后来做了刘邦射阳侯的项伯在梦中可愧对侄儿项羽否? 
  急急躁躁的范增与不露声色张良各自推出前台演员项庄与樊哙,在项伯、刘邦软攻的基础上,张良找准项羽丢不下所谓仁义面子的软肋,改用樊哙的强攻,鸿门宴变成了樊哙揭批项羽的不法念头的现场会,项羽被批斗得哑口无言,决心痛改前念了。 
  樊哙的表现可能让刘邦紧张得大气不敢出了,吓得快失禁了,这不,他要“起如厕”了。 
  五、软溜走 
  也许项羽压根儿没有就鸿门宴一事召开常委会研究,可怜范增一人被蒙在鼓里,让他纳闷死了,只能临时叫项庄进账舞剑。像在路上设埋伏等等其他工作一概无时间安排,否则,刘邦必死无疑!事情的结果让刘邦的警卫樊哙成名,而且他的警卫语录(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随之流传下来。其实,刘邦这样溜走太不体面,也让项羽心中起些波动,更主要的是很不安全。一号席上的项羽项伯不想杀刘邦,二号席的范增只能是媳妇出娃老公公在外干着急的。让项伯护送其回去既安全又体面的,在这点上,刘邦就远不如重庆谈判的毛泽东,让张治中护送回去多安全! 
  政治上,很多时候,硬可以治软,但以柔克刚且大获全胜的王者也不少呀,刘邦先全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