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人文旗帜 回归语文教学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纵观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思想贯穿始终。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是学习内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评价,新课标都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质、素养的养成上,为人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作准备;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这是对语文学习全新的理解,更是对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张扬。<br>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批年青的语言学家开始用人文主义观点研究语言现象,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发,从而引发了“一场重要的讨论”,[1]这场讨论至今近二十年。回顾几十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人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如强调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强调情感教育、文理情并重;强调审美教育;强调语言感受(语感);强调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身心;强调语文教师的人伦情怀与爱、师生主体投入;强调学生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真切体验;强调求异思维、想象力培养;强调不同教师不同个性形成不同教学风格;还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接受美学,模糊美学,格式塔完形理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和尝试,实际都是在不同角度和侧面强化、贯注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而现实的状况却实在令人担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