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980字。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试题
语文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处于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多座建筑,9371间房屋,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材料二: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黄永玉颁奖,表明单霁翔影响力大。
B.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玛窦,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和皇帝的风采。
C.从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看,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的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
D.紫禁城设计理念影显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思想,天人、社会、身心都很和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20多双布鞋,意在说明故宫之大。
B.材料二中传教士受到的礼遇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C.材料三以中西画师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交流往往会产生佳作。
D.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 )
__________,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
A.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
B.故宫不仅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C.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
D.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4.材料一列举了大量具体翔实的数字,材料二讲述了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国的经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分析其效果。(4分)
5.以“故宫文化”为例,结合材料三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具体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孩子的讲演
萧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捂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