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790字。
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评论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的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很件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分)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