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350字。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请勿折叠答题卡,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共同的话题。作为当今的书法实践者,我们永远走在继承和创新并行的路上。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与创新并非完全的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古人的觉悟无疑来自世世代代的书法实践经验。
我们讲求书法作品中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相辅相成,必然要深入理解经典、挖掘经典的文化性。因此,不能只从书法的形式来简单看待经典,还要研究经典生成的广阔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只临其形象而不得其精神。尽管历史上各个时代遴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能够成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时代共识和文化情感共鸣的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更重要的是,经典的代表与示范意义可以把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与时代精神、人文诉求相契合,能够为整个时代或某一阶段的艺术发展提供对应的支撑。
纵观历史,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人墨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蜀素帖》等基本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手稿,尺幅并不大。这个特点,在古代经典书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是与当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代图像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创作书法作品,多是席地而坐,“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明代之后,人们居住的环境多为高堂桌椅,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也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任何时代的书法形式均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的书法集中展览逐渐多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后,开始举办全国书法展,从三、四年一次大展,到一年几十次展览,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根据美术馆、展览馆的场地高低量身定制作品,已完全与居家悬挂、布置等毫不相干了。
书法在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在古代社会,书法除日常使用之外,也曾是文人间的雅玩;如今,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实用走向了纯艺术,展厅形式改变了书法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趋势。
近年来,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书写习惯与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越离越远,而线上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当代书家广受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更多书法传统经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广泛深入的传播,同时也让更多新型的创作方式得以实现,海量的书法数据在录入和重组后,可以生成多重风格交融的AI书法作品。社会在发展变化,书法不可能一成不变,因而我们既要不断地深入传统、研究发掘,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古人的世界里,要有独开新境的勇气,找准古今相接的点,写出当代人的情感与个性。
我们今天面临着古老的书法在当今现代化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每一个书法家在当代都应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会有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让我们静下心来,调整思维,开动脑筋,经常回到源头,通过坚持不懈的书法实践,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摘编自孙晓云《与古为徒与古为新谈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书法即“书中有法”,书是“写”,法是“度”。书法是要在书写中触摸中华文化的一边一角,通过书写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丰富的内心情感的,最终形成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书法是表,由表及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而反观现在,重技而轻道,无疑成为当代书法由“高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承和创新既对立又统一,这种辩证关系的认知是历代书者在书法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B.在宋元以前古代经典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席地而坐创作出来的手稿,尺幅并不大。
C.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中国书法艺术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D.信息科技发展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要求当代书法人提升修养,守正创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一些书法人刻苦临摹历史上的经典书法作品,因此都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B.书法的形式、功能等在历史上都发生了变化,而前者的变化受到了后者变化的影响。
C.重技轻道是当代书法无法达到“高峰”水平的全部原因,“道技并重”就能高质量发展。
D.古代书论中的“道”与当代书法背景下的“道”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后者含义更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但是侧重点不同。
B.材料一列举中国书法随历史不断发展的情况,旨在说明其纯艺术功能日益明显。
C.材料二中运用“高原”等具象化词语,形象生动地指出中国书法艺术目前的发展状况。
D.材料二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论述脉络清晰。
4.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书•孙思邈传》:“学古不泥古。”
B.《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C.《衍极并注》:“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废。”
D.傅抱石主张:“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原文分析这一现象。(6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为探索路径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呈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18组作品,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剧等现代艺术形式,并利用了一些科技手段,让书者与观者在笔墨唱答之间相互致意,共赴一场“游目骋怀”的心灵之约,让书法这门落笔无声发于心诉于眼的艺术迸发出更加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