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90字。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有“自我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会增加到它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担忧,促进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前期的发展,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洳之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开垦山地、沼泽等。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红河”区域,那里山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
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哈尼梯田四要素同构图
A. 同构图中①处为森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
B. 从自然气候看,②处一定比④处更 干热、降水更少。
C. 从地理尺度看,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
D. ①和④为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土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质地疏松遇到雨期集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B. 隋唐时期大量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经济中心也随之开始向江南转移。
C. 哈尼梯田的出现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至今已有约1400年。
D. 哈尼梯田虽然地势陡峭,但是并不会出现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了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农业担起解决人口增加问题的重任。
B. “和谐农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典范,完美地诠释了“和谐共生理念”。
C. 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 “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力更强。
4. 哈尼先民为什么要开垦梯田?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重视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黄土高原和哈尼梯田的分析,揭示了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材料一强调黄土的双重性,既促进了农业文明的早期发展,又因水土流失问题引发生态担忧。材料二则展示了哈尼梯田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体现了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中的智慧。两者共同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演变与创新,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B.“②处一定比④处更为干热、降水更少”错。根据材料二“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可推断④处应该更为干热;“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教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等可推断高海拔地区降水应更多,④处海拔低,较为干热,降水应该更少。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
王应军
那晚,寒风刺骨。
田间小路上,爹裹紧棉袄,怀里揣着一条烟,走在前边。山子浑身瑟缩着,磨磨蹭蹭跟着:“爹,我不想念书了!”爹冲山子大吼:“不念书,你碎怂这辈子能有啥出息?咱去找找你刘叔。”刘叔教初三语文,是校长的恩师。爹讷言,从不张口求人,这次为了山子,破例。
上初二那年,山子被学校开除。一个铁哥们对山子说,牛蛋常骚扰他“媳妇”,必须给那小子放点血。山子揣上刀子就去了。在小树林里,两拨小青年扭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