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7 19:00: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30字。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汉语词典》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生态又是如何跟翻译结合在一起的呢?我们知道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信息转换、文化转换。这种转换很难达到对等或平衡。而这种不平等或不平衡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语际之间,英语被译成其他语言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语言被译成英语的概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又如文化传递,弱势文化相对很少被译成强势文化,而以欧美中心主义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却大量被译成弱势文化。显而易见,生态翻译就是要保持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当然生态翻译也同样重视语言的生态性,即绿色性、清洁性和伦理性,努力将他种语言中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言的洁净。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就像生物能被划分为种、属、科、目、纲、门、界一样,语言也被划分为不同语系语族,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生态繁荣景象。有些语言使用者众多,如汉语;而有的语言,尤其是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甚少,如中国东北的鄂伦春语,使用人数只有约800人。最少的要数俄罗斯的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使用者不足百人。在非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国,有些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微乎其微。但作为一种语言,它们存在于斯,发展于斯,也是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并为世界语言的生态多样性默默地释放自己的华彩,支撑着世界文化的绚烂。
  正是由于语言具有生物生态性,其繁茂与衰亡是自然规律,也是历史规律。但是,如果语言的消亡是由于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那么语言的生态就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怎样才能遏制语言生态的失衡呢?翻译不失为上上之策。首先,翻译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旧框框,引入异化的翻译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异化的翻译在英语里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的关系。比如可以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做异化处理,把“班门弄斧”译成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Ban,然后用注解的方式说明该句的文化历史背景。只有这样,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才能跻身于国际文化舞台。汉语译成英语可以这样做,其他语言亦可效仿。其次,翻译必须面向非主流语言,即弱势语言。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当国界作为沟壑横亘在文化交流的快轨之上时,翻译可以担负起使“天堑变通途”的重大使命。弱势文化通过翻译而使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逐渐吸引其他文化的注意力,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
  在全世界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时代,作为自然生态一部分的语言也理所应当重视自身内部的环境保护以及自身地位的保护。弱势语言的边缘化并非宿命,通过翻译这一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从边缘走向中心。
  (摘编自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
  材料二:
  孕育于中西思想交汇、中国译学交流活跃之地——香港的生态翻译学,其雏形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论援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说,将对翻译语境的认识拓展为“翻译生态环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回答了“何为译”(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谁在译”(译者中心、主导),“怎样译”(汰弱留强/求存择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为何译”(适者生存、强者长存、译有所为)等问题。该阶段的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运用西式路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生态翻译学孕育于香港,经历了“立论”“倡学”“创派”等阶段,这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体现。
  B. 生态翻译在保持语言地位、文化交流的平衡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特色,确保本族语言的纯正性。
  C. 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很难达到完全对等,但并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翻译中的异化处理就是一种积极的手段。
  D.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这一有效手段必然使弱势语言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翻译学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因此它可以理解为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
  B. 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也是一种“实指”,其发展道路具有多元整合的创新特色。
  C. 语言的使用人数直接决定了该语言的命运,使用者多的语言发展明显优于使用者少的;而使用者少的语种趋于消亡几乎是难以逃脱的命运。
  D. 生态翻译学的译论建构要有本土意识,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概念经过明晰而理性的解读与梳理后亦可成为生态翻译学中的一股强劲力量。
  3. 下列各项中,所提到的现象最符合材料一提到的“语言的生态遭到人为的破坏”观点的一项是(   )
  A. 全球化即美国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资料文件,只要参与国际交往,就要被译成英语,而且归化率非常之高,非强势语言的国家民族主体性很少得到彰显。
  B. 猪的成长大致分为幼猪和成猪两个阶段,这是常识;但在印度尼西亚东部一种叫Alune的语言中,猪的成长根据猪牙的生长情况和猪运动速度的快慢被划分为9个阶段少有人知。
  C. 一个物种,刚刚被发现时,当地人称之为“有袋小动物”,后来被译成“灌鼠”或“本地鼠”的名字,因而被人当作老鼠而险遭灭顶之灾。
  D. 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几乎是唯一了解这一地带的植物特性并知道如何利用的人群,但这些知识因他们的种族语言处于弱势而得不到充分的记载和翻译。
  4. 材料二虽然只是一个节选,但依然可以体现明显的综合概述的性质,请结合此材料分析这一特点。
  5.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架构在互联网文化生态之上 社会亚文化现象,具有年轻态、交际性、高热度及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如“夺笋呐”(多损呐)、“共享经济”和“内卷”等。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要注意些什么。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态翻译的概念与发展。材料一强调翻译在语言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指出翻译可以通过异化处理和关注弱势语言来维护文化多样性。材料二则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历程,展示其跨学科创新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面临的挑战。两者共同强调翻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呼吁在翻译实践中兼顾文化多样性与创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必然使弱势语言从边缘走向中心”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弱势语言的边缘化并非宿命,通过翻译这一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从边缘走向中心”可知,选项将或然当成必然。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骡记  孙奎建
  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
  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物资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加。老罗常常独自坐在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