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9340字。
2024年秋季高三年期中联考
考试科目: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 “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
C. 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与现代技术富国强民,前者更深刻。
D. 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土生土长的人才流失,因此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村庄作为一种正在消逝 文化,成为新乡村叙事中重要的元素,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裴文中的榆关,它是“乡愁”的载体。
B. 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为乡村伦理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 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规避乡村“文化空心化”现象。
D. 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后再回馈反哺,有利于维持其应有水准,使之不衰退和消亡。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
A. 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B. 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 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 《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4. 两则材料都大量使用引号,请梳理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与乡愁的意义。材料一聚焦于乡村文化的消逝,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传统村庄的挽歌式告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乡愁。材料二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强调乡愁作为文化认同的纽带,推动乡村振兴和现代化进程。两者共同指出,乡愁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呼吁在现代化中保留和重建乡村文化根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前者更深刻”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他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亚)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