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2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8 11:28: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8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3590字。

  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024 年 11 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毫
  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
  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酋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本身,构成了一种新的社
  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的使用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
  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
  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经过长期学习。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
  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
  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11 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
  模化传播。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恐怕是首要原因;其次,汉字的笔画
  繁复,用胶泥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1450 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
  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在研究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
  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
  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
  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 19 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
  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从 19 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 20 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
  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无形中改变
  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电子媒介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电子媒介克服了空
  间的隔离,也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
  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
  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这个问题始终应当引
  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
  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
  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
  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相关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但不具有长效机制。此时,记
  忆力超强的人会拥有一定的话语特权,这一定程度能帮助他们掌握社会控制权。
  B.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
  息,改变了社会结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传播媒介不会产生的道德和法律的新问题。
  C.不同于如今的“新集体生活”,几十年前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大国寡民”的状态之中。
  他们被空间所隔离,从生到死很少需要沟通,自然也不用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
  D.“人人都有麦克风”指网络交流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依托网络空间,人
  们参与度高,交流性强,享有脱离现实社会的平等与自由,生活空间得以拓展。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脉络清晰,在按时间顺序分析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结
  构的影响后,指出新传媒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B.材料二活泼生动,“脑残”“拉黑”等口语化的表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社会转型的
  实验场”等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让本应严肃的学术科普文章也能具有吸引力。
  C.材料三言简意赅,指出在“后真相”时代公民应当提高新闻素养,并从内容、内容完整
  性、信息源、证据核实等方面阐述了公民需要掌握的新闻知识的具体内容。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传播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为便利生活提供了更多
  可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对此,我们应增强素养、培养主体意识。
  4.为了在“新集体生活”中“有话好好说”,我们应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
  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然而新媒体时代“假新闻”层出
  不穷,使人防不胜防。请结合材料,分析“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这一“假新闻”是如何
  让公众信以为真的。(6分)
  2024年2月16日下午,某自媒体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当日上午在巴黎街头捡
  到两本寒假作业,现寻找作业主人“一年级八班秦朗”。多家蓝V媒体转发该视频,网友纷
  纷加入这场“寻人接力”。部分网友质疑事件真实性,反被指责有“被害妄想症”。随后,
  该博主称已联系到“秦朗”的母亲并将作业交还。一位IP江苏的网友自称“秦朗”的舅舅,
  作证此事为真。他表示在西场小学一年级八班就读的“秦朗”已收到作业。4月12日,警方
  发布通报称该事件系伪造,已对涉事者作出行政处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河流
  申平
  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
  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
  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
  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
  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
  大火急速蔓延,猎人一路狂奔!他的逃命方向,就是山下那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