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高2025届高三上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1/18 15:43: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1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1150字。

  高2025届高三上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年11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酋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本身,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传播中来。但是,文字的使用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经过长期学习。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11世纪,中国人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当时的中国缺乏新闻传播的规模化社会需求,恐怕是首要原因;其次,汉字的笔画繁复,用胶泥来塑造字模也十分困难。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在研究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
  不过,现代新闻传播毕竟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无形中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电子媒介使用者不再与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也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准则。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这个问题始终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不用往回走几十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相关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但不具有长效机制。此时,记忆力超强的人会拥有一定的话语特权,这一定程度能帮助他们掌握社会控制权。
  B. 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传播媒介不会产生的道德和法律的新问题。
  C. 不同于如今的“新集体生活”,几十年前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大国寡民”的状态之中。他们被空间所隔离,从生到死很少需要沟通,自然也不用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
  D. “人人都有麦克风”指网络交流中,人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依托网络空间,人们参与度高,交流性强,享有脱离现实社会的平等与自由,生活空间得以拓展。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脉络清晰,在按时间顺序分析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后,指出新传媒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B. 材料二活泼生动,“脑残”“拉黑”等口语化的表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社会转型的实验场”等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让本应严肃的学术科普文章也能具有吸引力。
  C. 材料三言简意赅,指出在“后真相”时代公民应当提高新闻素养,并从内容、内容完整性、信息源、证据核实等方面阐述了公民需要掌握的新闻知识的具体内容。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传播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为便利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对此,我们应增强素养、培养主体意识。
  4. 为了在“新集体生活”中“有话好好说”,我们应如何涵养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然而新媒体时代“假新闻”层出不穷,使人防不胜防。请结合材料,分析“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这一“假新闻”是如何让公众信以为真的。
  2024年2月16日下午,某自媒体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当日上午在巴黎街头捡到两本寒假作业,现寻找作业主人“一年级八班秦朗”。多家蓝V媒体转发该视频,网友纷纷加入这场“寻人接力”。部分网友质疑事件真实性,反被指责有“被害妄想症”。随后,该博主称已联系到“秦朗”的母亲并将作业交还。一位IP江苏的网友自称“秦朗”的舅舅,作证此事为真。他表示在西场小学一年级八班就读的“秦朗”已收到作业。4月12日,警方发布通报称该事件系伪造,已对涉事者作出行政处罚。
  【解析】
  【导语】这三篇材料共同探讨了传播媒介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材料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语言、文字、印刷到电子媒介的发展,揭示了传播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与挑战。材料二则聚焦于网络时代的“新集体生活”,强调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呼吁开放包容的交流方式。材料三简明扼要地指出在“后真相”时代提高新闻素养的必要性。整体来看,三者结合呈现了传播科技对社会的双重影响,既带来便利,也引发新问题。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果倒置,根据“文字的使用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可知,是文字使用先“形成相对独立文字世界”,而后“造成新的社会隔阂”;
  B.“信息无法复制”错误,是“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而非“无法复制信息”。
  C.“胶泥活字印刷术在欧洲被广泛应用”错误,根据“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堡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一开始就是金属字模,在研究过程中,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可知,被广泛应用的是金属字模的活字印刷术而非胶泥活字印刷术,是“研究过程中即被广泛应用”,而非完成发明后广泛应用。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
  申平
  这场大火,其实就是猎人引发的。
  猎人在树下抽烟,突然有猎物跑过。他立即丢掉烟头,去追赶猎物。当他带着猎物,心满意足地回窝棚吃饭睡觉的时候,那个没被踩灭的烟头,已经慢慢燃成了一场漫天大火。
  半夜,猎人被什么声音惊醒了。他探头往外一看,山林已经成为一片火海。他惊慌失措,连枪都没有来得及带,胡乱套上衣服就开始逃窜,样子极为狼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