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020字。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乡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相对比重越来越低,乡村呈现某种意义上的人口稀疏化,甚至出现乡村衰落的情况,这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我们的现代化不能是串联式的现代化,而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其含义是乡村和城市要并列发展,要同步进行发展,这个同步发展的战略就是城乡融合的战略。
乡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关系的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人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这种现象叫作智力流失。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在今天的语境下阻止乡村的衰落,使今天的乡村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农民能够实现现代化,培养出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这样的格局不同于西方乡村衰落之后再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
①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如今,人口大量地流向了城市,乡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反而变得相当的稀缺。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乡村稀缺性的提升,乡村稀缺性的提升导致了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而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为发展新的乡村提供了新的空间。
今天的乡村振兴不是说大家在城市找不着工作、就不了业,可以到乡村里找一份工作;不是说让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去做他们祖祖辈辈做过的事情。今天的乡村振兴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新农业,要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今天的农业是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我们把它叫现代农业。回乡和在乡的农民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由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的农民;不再仅仅在田里种地,还要经营乡村,把乡村的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商品。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是希望他们看到新的机会,把自己锻炼成新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才。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基层、走向乡村。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乡村的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不可能在有巨大落差的城乡结构的格局之下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怎么能够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现在不需要所有人都到乡村去,但一定要有一批有理想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年轻人立志于建设乡村,立志于推动乡村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小云《乡村振兴呼唤新青年挺膺担当》)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乡村振兴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群众期盼青年人才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帮手。青年人才要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乡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化进程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全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一般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这一规律,也要探索自身规律。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呈现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选准着力点,而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无疑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D.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公仆等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意味着他们要主动、优先、高效服务群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不宜也不会走西方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的道路。
B.实现乡村振兴既要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锻炼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人才,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
C.青年人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
D.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阐述的“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具体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扮好角色”。
B.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具备精神”。
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
D.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强化意识”。
4.材料一、材料二各有一处画横线的文字,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你对“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主要特质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