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120字。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题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教、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統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救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白《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 稳定岌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札。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动,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合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精神心灵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的局面。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观点一脉相承,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已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炼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说明。(4分)
5.根据材料二,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在哪些方面有指导意义?请简要概括。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细狗
周涛
吐尔逊别克的父亲来看吐尔逊别克。
当他来到连队的时候,这个哈萨克老人显得风尘仆仆,有些疲惫。他下了马,一直牵着那匹和他差不多苍老的马走到连部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显得又矮又笨拙,仿佛不是一个完整的、行走的人,而是从马背上临时卸下来的一部分零件。
老人茫然地注意着周围的一切,脸上现出一种类似野生动物的表情,他始终不说话,沉默而又顺从,仿佛是一个刚被抓来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