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30字。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题。
安徽寿县古岙寿州、寿眷,紧邻淮河。著名的淝水之战、陈庆之北伐、赵匡胤讨南唐都发生在这旦。
坐在高铁上悬想历史上的风云际会,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曰野,平畴如砥,远树含烟。来到寿州古战,站在古城墙上,可以眺望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当年“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青苔斑斑的寿州古城,初建于北宋初年,是古代国内保存完整的少有的城池,在旱事价值弱化之后,依然还发挥着防洪的作用,护佑了一方水土。据说当年洪水围城,但城中的居民安居如常,不受洪水( ),这都有赖于域墙的保护。穿过古城东门,我们可以看到门下的青石板路,已被轧出一道道皁嶶,那是历史的车轮碾过的痕迹,饱含着岁月的沧桑。
寿州有不少特产,传说,有一种小吃,救了赵匡胤的急,于是被命名为“大救驾”。这是一种油盐糖混合炸制的面食,很受寿县人喜欢,主人总会热情地推荐给客人。看来,人们总是善于将历史的沧桑融入日常生活的( )中,以丰盛的烟火人生延续历史的记忆。
寿州城之所以( ),与一件水利设施密切相关,那就是“月坝”。通过月坝,城内的水位在低于城外时仍能向外排水,很是奇妙,令人不禁感叹古人智慧之高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中华太地上到处都有他们奋斗的足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人的智慧中不龂汲取营养,在行走中感受大地上厚重的文化传统,这正是我们进行新的创造的灵感源泉。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侵扰 无足轻重 无坚不摧 B. 滋扰 无足轻重 固若金汤
C. 侵扰 细枝末节 固若金汤 D. 滋扰 细枝末节 无坚不摧
2. 关于文中词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正确,且各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
B. “平畴如砥”中的“畴”应为“筹”,“护佑了一方水土”中的“佑”与“祐”同义。
C. “已被轧出一道道车辙”中的“轧”应读“yà”, “这是一种油盐糖混合炸制的面食”中的“混”应读“hǔn”。
D. 文中加点句子“是古代国内保存完整的少有的城池”,有语病,应改为“是国内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
3. 在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八公山的名字就来源于刘安的八位门客。
②苻坚在此折戟,遂使东晋谢安留名青史。
③八公山上草木青青,我们至今似乎仍能看到淮南王刘安衣袂飘飘、翩然若仙的神采。
④与八公山相关的另一位历史名人是西汉淮南王刘安。
A. 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二、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迁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葆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很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情怀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现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句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相关解说,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题时,学生要读语段,明大意;读选项,明内容;入语境,析对应。
【解答】(1)第一空,侵扰:侵犯骚扰。滋扰:制造事端进行骚扰。语境强调城中的居民安居如常、不受洪水的侵犯,故填“侵扰”。
第二空,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语境强调人们总是善于将历史的沧桑融入日常生活的无关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