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3030字。
《昆明的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3.体会散文“平淡、自然、家常”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2.体会散文“平淡、自然、家常”的特点。
难点:体会散文的独特韵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有一位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知道他是谁吗?
明确:汪曾祺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位纯粹的文人,去品读他纯粹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汪曾祺。播放【媒体资源】《汪曾祺》,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他在昆明生活了七年。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生活经历复杂多变,但创作作品不断,散文风格独特,小说也取得很大成就。
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散文集有《蒲桥集》《人间草木》等,小说集有《邂逅集》《晚饭花集》等。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2.了解作品背景。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七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