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25届高三11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0970字。
2025届高三11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 “口诛笔伐” “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维护下去吗? ”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 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的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个精神病。”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 (也称主张或看法) , 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 “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伦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 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 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 “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 “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地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
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有改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说服是对他人的劝说、解释,它以包容的姿态对待他人的看法,而非试图逼迫他人认可自己的观点。
B. 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C. 作者认为“说理”并不只是出于主观意愿,它总是可以再说理,这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
D. 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引用“药家鑫事件”发生后网友的评论,批评了当下互联网中不合理的说理方式,从而倡导说明与协商的说理方式。
B. 说理要面向公众,且必须明确表述出来,即使说理的理由经得起检验,说理的结果也不可能是一个必然正确的事实。
C. 陆川导演在微博上公开回应外界对其电影《749局》的差评,以演员获奖经历为依据声称影评人言辞不公的行为不属于公共说理。
D. 作者认为,要想提升说服受众的能力,就必须建立正确的逻辑,树立良好的信誉,尤其是要注意把握适度恰当的情绪。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主张。
B.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
C. 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 ‘巧言令色’ 者异。 ”
D. 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4. 材料第②段使用“摊开的手掌” “攥紧的拳头” “投枪” “匕首”这些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分)
5. 2023年9月10日晚,在某直播间,一位网友吐槽眉笔太贵,却换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79元哪里贵了,这么多年都是这个价格好吧,不要睁着眼睛乱说,国货品牌很难的……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请结合材料中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简要分析这种表达的不当之处。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远行的马车
刘致福
我小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坐一次姥爷的马车。
实际上,姥爷驾驭的大马车那时候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生产队的大型资产。姥爷是带头入社的模范,那辆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都是他主动带进合作社的。
姥爷的大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是他在威海经营商铺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老姥爷给他置办的,其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不亚于如今的一辆顶配宝马。老姥爷本来是想让姥爷以大车为工具挣钱养家糊口,但姥爷一分钱也没有带回家。母亲说他赶着大车成天在外边跑,不是给队伍上送情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