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280字,答案扫描。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促进生产力进步最重要的因素,人类近现代史上历次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都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科技进步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只要人类保持对自然认识不懈的努力,就必定会产生科技革命,随后形成产业革命,因此产业革命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但是,科技革命只有在适宜的经济条件与社会体制下才能诱发产业变革。其实在历次产业革命发生之前,与产业革命相关的科技革命就已经发生了,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二者间隔的时间长达百年。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科技革命出现后,产业革命需要伴随某些国家或地区的要素价格变化、市场体系嬗变、社会体系变革才能应运而生,并率先形成新兴的生产力,进而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量子信息、虚拟现实和生物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业已开启,第四次产业革命正在发生,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已经显现。此轮产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同步推进,各国纷纷加快实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国家战略,比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再兴战略”、法国的“工业新法国”、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战略”等。通俗地讲,全球已进入争夺产业革命策源地的“突破战”。
从我国看,发展由新一轮产业革命所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拥有显著的优势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中高端人才数量红利逐步显现;在市场规模方面,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商品市场规模优势明显,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在产业的装备方面,我国产业链结构全、链条长,且工业装备数字化转型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已达到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74.7%。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领军和顶尖人才数量依然不足;要素市场仍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够畅通、商品服务质量体系不够健全;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渗透率不足,数字化装备水平在行业间差距较大。
(摘编自曾铮《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视的几个理论问题》)
材料二: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向深入,解决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越来越需要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运用多学科思维、工具和手段去探索。这意味着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能博采众长,又能匠心独运。近年来,我国将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信任和扶持,推动前沿交叉领域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为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通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倒逼我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培养更有见解、更具突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是做“拼盘”,而是不同学科学术思想的交叉融合。对于有志于从事交叉研究的青年学子来说,需要对本学科之外的至少一个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只有真正掌握本学科范式,为原始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跨入别的学科领域。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除了需要为学生搭建起跨学科交流学习的平台和通道,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边界,还要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让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样是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资源。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实施,这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也对培养青年人才的探索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重大需求牵引和校地合作支持,积极探索学术引领和产业引领双驱动的发展模式。一手抓学术,一手抓重大需求、重大应用,通过“内虚外实”的方式将其彻底打通,由此构成良性循环。
能坐得住冷板凳、持之以恒深耕基础科学研究、锚定最重要最前沿问题迎难而上的青年学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基础科学是创新体系的大厦之基,虽然其在应用转化上比较缓慢,但仍需我们支持这种研究探索。只有基础研究做扎实了,积累足够的原创自主知识产权,才可以用原创的知识、能力、平台去生产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底层“源”技术。
(摘编自王今朝、胡若琳《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年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提,科技革命在适宜的经济条件与社会体制下可以诱发产业变革,但两者间隔时间可能较长。
B.在第四次产业革命推进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加快实施催生新产业革命的国家战略,努力争夺产业革命的策源地。
C.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科技的高速发展为跨界通才提供了更广的舞台,同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科技创新可推动产业创新,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作为国家战略核心人才的青年学者应深耕基础科学研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懈努力和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必定会产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B.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要素价格变化、市场体系嬗变、社会体系变革,则很难形成产业革命。
C.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若想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至少得真正掌握两个学科的范式。
D.基础科学虽应用转化慢,但能为原始创新打下基础,科技人才要积极探索,做实基础研究。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促进生产力进步最重要的因素,并阐述了三者之间关系。
B.材料二先指出人才培养的意义,接着阐述人才资源的几个层面,最后强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C.材料一通过数据论证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拥有的产业装备方面的优势条件,更具有说服力。
D.材料二第四段以清华大学的事例论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更具体。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4分)
5.清华、北大等高校积极探索书院制教育改革,以不断优化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的成长环境,同时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专业互补;广州、深圳等城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了一大批行业翘楚。请结合材料二,谈谈这些举措中体现着哪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在高高的后头岭上
欧阳杏蓬
后头岭上有颗最亮的星。在河坡上,抬头看家,首先看到的,便是岭上正北方向的那颗亮晶晶的星,像手电筒的亮光,在夜幕里捅出一个洞。
做工的人下河洗手,河水清宁,清凉如玉。上得河坡,踏入回家的石板路,唱起老调,身上的疲劳辛苦散去大半。路边稻禾茂盛,平静如海。稻田边上,村庄的灯光一盏一盏,照亮沧桑里的温暖。草里的蟋蟀、蝼蛄、青蛙开始叽叽歪歪,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