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570字。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当是在1899年。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当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该文是近代史上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就现代意义地对爱国的理解而言,梁启超的《爱国论》诸文提出的以下观点,尤其值得重视。
其一,爱国是现代的理念。《爱国论》认为,中国人并非缺乏爱国心,而是因为中国自古一统,称禹城,谓之天下,故无现代国家的概念。“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如果说这已经是在强调爱国是现代的理念,那么,1902年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指出近代“民族建国”的历史趋势与欧洲各国爱国思潮的关系,无疑是将此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他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以误用此思想,故爱国心不盛,而真正强固之国家不能立焉。按吾中国人爱国心之弱,其病源大半坐是”。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产生,各国因势利导,建造民族国家,爱国思潮也因此大盛。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也”。同年,他在《新民说》中对“民族建国”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民族建国问题,一国之人,聚族而居,自立自治,不许他国他族握其主权,并不许干涉其毫末之内治,侵夺其尺寸之土地,是本国人对于外国所争得之自由也。”而“组织民族的国家”,还需建立代议制度,使人民得以参政议政,“集人民之意以为公意,合人民之权以为国权”。所以,梁启超强调,中国当务之急就是“先建设一民族主义的国家而已”。
其二,民族危亡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感。梁启超说,甲午以前,士大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但战后中国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原因即在于民族危亡的刺激。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备受外人歧视、欺凌的海外华人与香港人,其爱国情感要较内地更为强烈。若华人都能了解当下的中国与列强如何不平等,“则爱国之热血,当填塞胸臆,沛乎莫之能御也”。
其三,爱国是现代社会的伦理。梁启超强调,“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故“我国自昔未尝以爱国大义为伦理一要素”,而爱国大义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伦理要素。这即说,“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国人当明白个人“小我”对于国家“大我”的责任。他说:“吾非敢谓身家之不当爱也,然国者,身家之托属,苟非得国家之藩盾,以为之防其害患,谋其治安,则徒挈此无所托属之身家,累累若丧家之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非先牺牲其身家之私计,竭力以张其国势,则必不能为身家之藩楯,为我防害患而谋治安。故夫爱国云者,质言之自爱而已。人而不知自爱,固禽兽之不若矣。”
由上不难看出,梁启超于戊戌前后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体现了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与社会进化论三大要素整合的时代特点,而且明显地已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简单的进化论层面,跃升到了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基点的社会政治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具备了更加完整的现代意义。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材料二:
人们用“爱国主义”来表示对自己民族的爱。人们通常不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别人的孩子,也不像爱自己的民族那样爱另一个民族。“爱”这个词被广泛用来指人对民族的依恋,其实并不完全达意,因为我们也用同一个词描述对情人、孩子、朋友和神的依恋。事实上,有些人还真诚地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爱国心弱是因为中国与欧洲中古前一样,是“大一统天下”,没有“国家”的概念。
B. 梁启超所提到的“民族建国”,实际上就是指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具有民族主义特色的现代国家。
C. 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律法、习俗或宗教,并且在这些方面有的民族之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D. 当民族成员间就民族发展问题产生分歧时,爱国主义可以使他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和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族危亡可以刺激民族成员的爱国情感,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年海外华人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比内地更为强烈。
B. 关于“民族建国”,梁启超提到需建立代议制度,使人民能参政议政。这一主张无疑受过西方观念影响。
C. 一个民族主义者常常表现为,偏爱自己的民族同伴,而对那些非本民族的成员持有偏见、拒绝包容分歧。
D. 民族主义是与爱国主义截然不同的一种意识形态,容易造成民族分割与民族对立,是人类文明的敌人。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认为爱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伦理要素,并在文章中系统论述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B. 格罗斯比认为不同民族的生存不应是战争对立,而应是互容共存。这为解决民族主义问题指明了具体途径。
C. 在论证各自观点时,两则材料使用的论证方法各有侧重。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而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
D. 在论证的结构和层次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逐层递进;材料二采用对照式结构,对比鲜明。
4.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5. 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的特点,并简评其意义。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阐述了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强调其现代性、民族危亡背景下的情感激发以及作为现代伦理的意义。材料二则从哲学角度分析“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概念和差别,指出爱国主义倡导对民族的责任感和理性交往,而民族主义则倾向于排他和对立。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及在现代社会中应具备的特征,对理解民族关系提供了多维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大一统天下’”错误。由原文“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可知,原文只是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而并没有说是大一统的天下。
B.“建立一个民主平等”错误。由原文“同年,他在《新民说》中对‘民族建国’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民族建国问题,一国之人,聚族而居,自立自治,不许他国他族握其主权,并不许干涉其毫末之内治,侵夺其尺寸之土地,是本国人对于外国所争得之自由也。’而‘组织民族的国家’,还需建立代议制度,使人民得以参政议政,‘集人民之意以为公意,合人民之权以为国权’”可知,梁启超提到的“民族建国”不涉及“平等”的内涵。
D.“可以使他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和解”错误。由原文“从爱国主义包含的人对国家兴旺的责任感来考虑,它其实为解决民族各个成员间的分歧,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包括合理协商,找出折中意见。出于对促进国家兴旺的关心,爱国主义有助于解决成员间在民族应如何发展方面的分歧”可知,爱国主义只是为民族成员间解决分歧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徙
汪曾祺
县立第五小学历年毕业了不少学生。他们多数已经是过六十的人了。他们之中不少人还记得母校的校歌,有人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
西挹神山爽气,
东来邻寺疏钟……
校歌的作者是高先生,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