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才中学高2025届2024-2025学年(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10字。
高2025届2024-2025学年(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准确工整地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3.请在答题卡中题号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 ,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文章是要从认识论上来探索,弥补中国共产党进行中国革命的理论准备不足问题。
《实践论》是经过了毛泽东长时间理论思考,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就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是什么“先哲”、天生的圣人,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斗争。1936年,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认识战争的规律必须经过两个过程:一是制定战争的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二是执行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历许多战斗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步,对这些战斗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步。
B. 材料一“闭目塞听”“根本绝缘”等词,凸显了这类人不会形成理性认识,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 画线句中“这方面”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革命的指导及其在新条件下的充实和发展。
D. 材料二里所提到的“十六字口诀”为材料一中的“整理和改造”材料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能够更好地指导战争,就有必要经历许多战争,且必须经历许多败仗,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战斗经验。
B. 如果没有感性这一源泉,理性的东西就如同无源之水,所以相较而言,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为重要。
C. 制定战争计划是在实践基础上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执行战争计划却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都体现出脱离实践而造成的认识偏差。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英国的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 中国共产党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来指导革命。
C. 古人通过观察云霞和天气,从而得出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经验。
D. 小陶子望着风景如画的长江两岸,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4. 归纳法是一种从一系列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例子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方法。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使用归纳法进行推理的,并分析其效果。
5.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说“这里有两个要点”,但文段只给出了一个要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补写出第二个要点,并说明依据。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毛泽东《实践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背景。材料一通过具体实例阐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材料二则从历史背景、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践论》的写作动机和贡献,突显其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意义。两则材料相辅相成,全面展示了《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实践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错,原文有“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应该是感性认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太过绝对,“必须”错,原文是“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 正确的规律”。
B.“所以”强加因果,“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为重要”错,原文“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可见“感性是理性认识的源泉”,是指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重要。
D.“都体现了脱离实践造成的认识偏差”错,“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没有脱离实践,是由于文化水平有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