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2/21 8:59: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8 总计: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90字。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自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何中华新著《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引发海内外舆论热议,以下是其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实录摘要:
  中新社记者:您在新著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如何理解这种冲突与会通?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既存在时代性距离,又有民族性差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代表的现代文化同儒学代表的传统文化时代距离相当明显;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儒学源于中土,距离遥远。
  但这些表象并不完全反映本质。从时代性看,作为现代性批判者的马克思学说又有在更高层级向出发点复归的趋势,而儒学作为前现代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相遇合乎逻辑。民族性上,西方的思想传统也有分野,譬如欧陆传统与英美传统就相当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张力。强调人文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认同欧陆思想。马克思主义源自德国,同中国传统文化有亲和性。
  “会通”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就已经发生了。首先,中国用汉语叙述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说:“语言乃存在的家。”一个民族的语言,浓缩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让马克思主义“说汉语”,本身就是“中国化”,使之内蕴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其次,中国人以自身特有的解释学背景释读马克思主义,并用来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这是实践层面的会通。再者是反思层面上,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从理论上思考中国革命实际”,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合会通的成果。
  中新社记者:您在新著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有其历史条件和机缘。若从文明根性的视角来看,二者得以在中华大地融会贯通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何中华: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在文化原型上具有同构性,举两例说明。
  一是重视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品格最深刻最典型的体现,是它不同于也优越于一切旧哲学的地方。儒家也格外看重“践履”。孔子说,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言行相较,孔子更看重“行”。这种品格集中体现在儒家“知行合一”的目标中,衍生为儒家的经世致用取向。在对实践的强调上,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一致性。
  二是“历史感”。黑格尔主张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把历史作为证明逻辑的“工具”。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这个原则,主张逻辑统一于历史。马克思哲学的运思方式,是把问题置于特定历史语境进行,而不是超历史、抽象地看待。儒学同样注重“历史意识”,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和连续性有关。中国文化语境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所谓“生生之谓易”,唯易者不易。汉儒董仲舒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看似否定变易,实则是说变中之不变。这个不易之天、不变之道,也唯有通过千变万化的历史才能展现。所以,清儒章学诚谓“六经皆史”。孔子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中有由“史”而“经”的发生学意涵。
  中新社记者: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马克思与孔夫子超越时空的“相遇”有何启示?
  何中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二者成功“互化”,相互成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不能脱离时代的需求,都要将“两个结合”贯彻到底。
  B.马克思主义代表的现代文化与儒学代表的传统文化二者的时代与发源地都相距遥远。
  C.欧陆传统思想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和同样强调人文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相通。
  D.语言是文化会通的媒介,用浓缩着历史和文化的汉语叙述马克思主义可使其中国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等几代中共领导人的理论和思想,都能从学理层面将中国文化与马克思理论相结合,这使得他们的理论都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武器。
  B.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和后来由“史”而“经”学说的提出,根本原因都是儒学重视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性与连续性相关的“历史意识”。
  C.马克思对于改变世界的主张和儒家对于不变之道的强调,虽说法不一,但指向却一致,这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超越时空的“相遇”的明证。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激活,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下自我超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成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会通”原因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B.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C.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D.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4.材料一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和材料三阐述观点时都引用了儒家的经典,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在寻找那颗星
  江宛柳
  假如不是她那双忧郁的大眼睛,我也许不会去注意她。我在西藏军区招待所的餐厅里见到了她,她的眼睛里藏着一汪泪水,泪水很深,里面不知包容了多少痛苦。这双眼睛使我不安和好奇。
  很快我便知道,原来她就是刚刚因公牺牲的西藏军区边防二团团长高明诚的妻子。
  那死而撼动了这古老高原的人,竟是她的丈夫。我找不出更好的言辞去安慰,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